但是,參戰的將領,平日里要么是各州刺史、郡守,要么是互不隸屬的軍府將領。
這些將領官職不同,資歷不同,地位不同,出身不同,派系不同,甚至有私人恩怨,想要配合作戰,談何容易。
即便有主帥居中調度,發布的作戰命令,各部將領也未必認真執行,甚至陽奉陰違。
尤其是打硬仗,譬如攔截敵軍主力,或者為大軍斷后,承擔此任務的軍隊,必然傷亡較大。
這對于許多視軍隊(部曲)為私產的將領來說,是不能接受的。
所以,各部將領基于私心或者個人恩怨,出工未必出力,不肯打硬仗。
參戰的軍隊越多,互相推諉、作壁上觀的將領就越多。
這幾年官軍為何經常打勝仗?
很簡單,苦活、臟活、累活,基本上都由徐州軍干了,其他參戰隊伍,舒舒服服打順風仗,自然表現不錯。
可是,兵無常勝,若哪一天,徐州軍也敗了,怎么辦?
諸軍如鳥獸散么?
或者說,北伐時,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“徐州軍所向披靡”上。
齊國國力雄厚,兵馬眾多,哪天來個“田忌賽馬”,以偏師拖住徐州軍,以強軍進攻其他官軍,如之奈何?
李笠認為,北伐時,要打的硬仗很多,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某支強軍。
而是要調動各部兵馬,將參戰各軍擰成一股繩,用集體的力量,披荊斬棘。
畢竟要對付齊國這樣的強國,必須全力以赴,打贏戰略決戰。
而不能寄希望于某場戰役勝利,便能讓齊國這龐然大物轟然垮塌。
李笠這么一說,意思是進行制度革新,蕭詢似懂非懂的點點頭:道理他懂,但涉及制度建設,他就不懂了。
李笠認為,梁國現有的作戰制度實行了許多年,結果表明不是很理想(大兵團作戰情況下)。
所以需要想辦法讓軍隊戰時狀態的表現良好,以提升北伐成功的幾率。
他的建議,是針對“戰時狀態”,制定新的作戰制度,編制新的“戰術單位”,然后合成“戰役軍團”、“戰略軍團”。
參考周國目前的軍事制度革新成果,李笠希望建立的新作戰制度,名為行軍制度。
所謂“行軍”,指的是行軍作戰,詞義不僅有軍隊作戰期間的行進,也包括作戰軍隊的編制、兵力配置,以及軍隊的部署、調動和作戰。
具體實行,是應戰事需要,臨時編制一支軍隊承擔作戰任務,這支軍隊一般兵力在數千左右,為“戰術單位”,名為“某某道行軍”。
如果行軍的作戰區域是河南,便是“河南(東或西)道行軍”,其主將,為行軍都督,由戰時任命的大臣擔任,并有長史、司馬、參軍等僚佐。
戰事結束,行軍解散,各將佐回歸本職。
所以行軍都督是個臨時性的作戰軍職,行軍這一編制,也是戰時編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