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琢磨著河南戰役,王僧辯也在向皇帝介紹北伐的準備情況。
兩淮地區行府兵制,今年秋天,行臺就要組織各地府兵前往淮陰,向皇帝展示府兵的操練成果。
若表現尚可,穩妥起見,明年,就能發動北伐。
但王僧辯希望今年秋冬就能開打,他趁著皇帝出巡到此,表明態度,當然,話不能說得太直接。
他認為今年兩淮地區就能做好北伐準備,理由有三:
其一,吸納兩淮豪強編成的府兵堪用,只要開戰后,徐州軍能從側翼穩住戰局,那么以府兵為中堅的中路軍,就做到穩扎穩打。
其二,兩淮地區準備充分,這準備充分,既指兩淮地區的糧草、物資準備充足,也包括可征發、調動的人員充足。
其三,他判斷周國極大概率在秋后對齊國發動進攻,官軍正好可以趁機進攻。
蕭詢聽了這三點理由,對第二點有些好奇:北道行臺才成立一年多,怎么兩淮就準備充分了?
這也是讓陪同巡視的江夏王蕭大款等大臣好奇的地方。
王僧辯的回答很簡單:因為和制度變革有關。
朝廷在兩淮行府兵制,又以淮陰為行在,皇帝親臨淮南,一番舉措,讓兩淮的百姓,看到朝廷北伐的決心。
也讓兩淮各地豪族、大戶有了為國效命的機會。
于是,豪族、大戶子弟踴躍投軍,其所帶部曲本就能戰,又自備馬匹,編為府兵后,加強訓練,實力不敢說很強,但也不弱。
且豪強們自己有存糧,平日養兵、養馬不費朝廷一粒米,那么兩淮各地官府,就能存下更多的糧食。
除此之外,北道行臺效法徐州,實行財政預算制度,對于成本的控制做得很好,節省了大筆錢糧開支,存下來,也是不小的數目。
而且,根據作戰規劃,河南戰役開始后,北伐軍的后勤,也將實行財務預算制度、管理制度。
完全可以將開支,控制在兩淮地區能承受的范圍內。
當然,隨著戰事變化,開支必然也會變化。
但根據徐州軍歷年作戰的后勤管理經驗,預算管理制度若嚴格執行,戰時正常的后勤開支,可以較好控制。
做到量入為出。
蕭詢聽了,心中高興,蕭大款聽了,有些懷疑:不過是個預算管理制度,有這么神奇么?
打起仗來,各種突發事件層出不窮,開支蹭蹭蹭的漲,哪里是想管就能管住的?
對此持懷疑態度的人,不止蕭大款一個,李笠看得出這幫人不信,面上不吭聲,腹誹:光靠制度當然不行,得靠一支高效的執行隊伍。。
至于何時打仗,他認為一切都要等秋后皇帝校閱府兵后再說。
但是,用預算制度來加強后勤的財務管理、加強成本控制,確實不錯,這是實踐出來的結果,不是他做白日夢。
比起在國家層面,在基層實行預算制度,更切合實際。
戰時后勤財務管理,同樣可以通過預算制度加強,前提是預算要做好,并且能打勝仗,不然,什么都是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