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役、雜役的實現,需要征發百姓來服役,但無法對服役結果進行準確評估。
因為百姓以親身應役的方式,修建的橋梁、房屋、水利設施,根本就無法納入財政總賬。
若把百姓親身應役服役排除在預算外,不是不行,可百姓繳納代役錢、官府以此雇人代役
而產生的費用,怎么算,是個問題。
三,皇帝的為所欲為,使得開支無法控制。
皇帝對功臣、近親、佞幸的賞賜,既無常例所循,也無數額限制,全憑皇帝的一時之念。
動輒賞賜若干頃良田、若干封戶,或直接賜予金銀珠寶或絹帛,所以會導致開支失控。
四,皇帝私庫和朝廷國庫界限模糊不清,國家公用和皇帝私用分不清楚。
從制度上說,自古以來,歷代朝廷的財政有兩大管理系統,其一是國庫,其二是皇帝私庫。
掌管國家公用的是大司農,掌管皇室費用的是少府,這是漢時制度。
但實際運行中,少府系統經常侵占大司農系統所屬的財物、財政收入,甚至皇帝自己也帶頭“化公為私”。
直接將各官署的財物乃至國庫收入挪用,用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,譬如營造宮殿、園林。
或者如梁武帝蕭衍那樣,一言不合就出家,迫使大臣們花公帑來贖,前后四次,直接導致國庫少了億萬錢。
所以,除非君主立憲,有效限制皇帝乃至皇族的行為,財政預算制度才能真正在國家層面有效實行。
然而在這個時代,不可能有君主立憲制的政體,也不太可能有嚴格自律的皇帝、皇族,必然無法實行有效的財政預算制度。
李笠看著手中的資料,聽著薛月嫦的匯報,只覺有些無奈。
這個時代,不適用許多他熟悉的制度,硬要上馬,必然“水土不服”。
但是,財政/財務預算制度,還是可以在許多地方實行的。
。。。。。。
淮水南岸,鐘離,陪著皇帝來此巡視的大將軍李笠,站在城頭上,看著城外淮水,想起當年自己攻打鐘離的情景。
一眨眼,十來年過去,當年的小小二班材官將軍,如今已是十八班的大將軍。
旁邊,皇帝蕭詢正聽北道行臺尚書王僧辯介紹鐘離的備戰情況。
北道行臺,治所設在鐘離,管轄、處理兩淮地區軍政事務,還負責編練府兵,為北伐做準備。
王僧辯自就任以來,一直很忙,鐘離城經過不斷建設,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。
所以,如今的鐘離城,已不是是李笠當年攻破的那座城,城池規模大了許多,也堅固了許多。
但在李笠看來,也不過如此:在火炮面前,所謂的固若金湯依舊是個笑話。
李笠收回發散的思緒,依舊看著城外淮水。
他來之前,因為看過資料,所以沒什么想問的,此時身處鐘離城,想的是日后河南戰役發動后,在這里出征的北伐大軍,陣容會有多么盛大。
按作戰方案,梁軍會分三路北上,進攻河南,皇帝所在的中路軍會以鐘離為起點,沿著渦水北上,抵達亳州州治小黃。
然后,皇帝駐蹕小黃,中路軍前軍會同亳州軍一道,和東邊的徐州軍、右邊的豫州軍同時北上,對河南發動進攻。
先占地盤,扛住齊軍的后續反撲,根據“徐州經驗”,構筑河南防線,將河南地區穩穩的吃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