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雪中,蒼茫大地烽煙四起,北伐的梁軍各部,與河南各地齊軍爆發激戰。
與此同時,徐州西北境屯田區,也有兵馬出擊,襲擊西北方向黃河南岸濮陽津地區。
不知何故,梁軍耗費十余日都未能攻克濮陽津,然后分兵南下,主力沿著濟水(南濟水)西進,兵鋒直指濟水上游、齊國梁州。
梁州在梁國亳州西北方向,是梁國北伐軍(亳州方向)的進攻目標。
若讓梁軍沿著濟水攻入梁州,那么,正在梁州南部陽夏一帶抵御梁軍(亳州方向)的齊軍,后路就會被截斷。
于是,剛好渡河南下馳援河南的一支齊軍兵馬,轉向梁州,然后沿著濟水向東,迎向這支梁軍。
兩軍隨機在濟水兩岸較勁。
梁軍位于濟水南岸,齊軍位于濟水北岸,梁軍主帥彭均,決定和對方尋求決戰,卻見齊軍打算隔河對峙,拖延時間。
梁軍要決戰,必須先渡過濟水,但齊軍主帥徐顯秀卻分兵守著幾處渡口,不讓梁軍從容渡河。
雖然已經入冬,但濟水水量不小,大隊兵馬能夠從容渡河的地方,就只有那些歷史悠久的渡口。
雙方隔著濟水反復較勁,數日后,梁軍主帥彭均讓隨軍青壯換上戎服,作為疑兵,留守大營,迷惑對岸齊軍。
接著,率領主力在夜間偷偷移動到西面上游一個渡口,順利渡過濟水,抵達北岸,把齊軍和西面梁州的聯系切斷。
發現上當的齊軍,隨即動起來,派出大量輕騎襲擾,試圖阻滯梁軍筑壘。
彭均派出輕騎擋在外圍,然后調動全軍在渡河地點構筑防御陣地,很快便筑起土壘,外有壕溝和大量鹿角。
蜂擁而來的齊軍輕騎不斷襲擾,卻都在壕溝前被梁軍的弓弩齊射所阻。
齊軍主帥徐顯秀見狀率軍撤往梁州,卻被彭均派出的騎兵尾隨襲擾。
加上梁軍在西,擋住了齊軍西歸之路,徐顯秀決定與梁軍決戰。
之所以做出如此決定,是因為梁軍部分兵力并未渡河,齊軍兵力有優勢,徐顯秀覺得己方勝算不小。
而且,只有把面前這支梁軍殲滅,他才能從容南下,增援友軍,抵御梁軍(亳州軍)的進攻,將梁軍的進攻化解。
于是,梁、齊兩軍在濟水北岸展開交鋒。
梁軍軍陣在西,彭均部署了以江州子弟為核心的中軍(前軍)步陣,主將為出身豫章雷氏的雷預。
其后,中軍之“中”,為屯田都督府營兵,主要是應募的無業游民或無地農民。
右翼,為都督府軍將常皓率領的步、騎混編軍團,步兵以屯田都督府營兵為骨干,輔以征召的屯田兵,騎兵則為參戰的部分淮北府兵,為豪族子弟及其部曲構成。
左翼,為都督府軍將裴同率領的步、騎混編軍團,步兵以征召的屯田兵為主,騎兵為都督府騎兵。
在他們外圍,還有招募成軍的營兵掩護(步陣)。
主帥彭均位于全軍的最后方,指揮總預備隊,居中調度。
齊軍一方,布陣同樣中規中矩,分為中軍(前軍、后軍)以及兩翼,并有騎兵護住外圍。
雖然是上午,但天色昏暗,風雪大作,戰斗很快開始。
齊軍左右兩翼向梁軍發動進攻,但并不是直接猛攻,而是企圖將梁軍輕騎引出來,所以不斷以輕騎騎射襲擾。
梁軍右翼,主將常皓麾下參戰的府兵斗志昂揚,這些豪族子弟果然受不得撩撥,策馬出擊,驅散襲擾的敵騎。
交鋒中,兩軍難分勝負,但很快,梁軍騎兵發現敵騎越來越多,奮力突圍,往回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