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宋廢梟陽縣后百余年來,湖水繼續南侵,這些被湖水侵吞的陸地,在夏秋雨季時沒于水中。
到了冬季,雨水變少、水位下降,便有許多地方露出水面,形成沙洲或者淺灘。
梟陽縣故址,就時常在冬天露出水面,不知情的人經過時,還以為這是一片沙洲。
除此之外,彭蠡湖區風向多變,一日之內,風向可以變來變去許多次。
所以,戰前會議,蕭大臨麾下將領根據彭蠡湖區特殊水情,以及對手的情況,判斷對方可能采取的戰術。
如今是夏季,東南風大作,所以兩軍開戰時,自鄱口而來的逆賊,必然會放出大量火船,順風沖擊己方船隊。
己方船隊是逆風前進,大船活動不便,為了避讓大量火船,必然導致陣型大亂,于是鄱陽逆賊的大量快船就尾隨火船而來,撞入陣中,展開混戰。
鄱陽逆賊水師,多為船民、漁民、水寇,所以大混戰才是對方獲勝的希望所在。
但是,王師多有大型戰船,居高臨下以拍桿發拍、擊船,又射箭、潑灑熔融鐵汁,不是這些小船可以硬抗的。
所以,對方可能會犧牲小船,讓王師大船拍桿發拍。
發拍之后,再升起拍桿需要不少時間,這時,對方大船沖來,趁著王師戰船發拍完畢,發拍擊船。
即便如此打法得逞,對方因為大船數量居于劣勢,未必能擊退王師,所以,還有可能詐敗,引誘王師戰船追擊,進入淺水區。
王師的大船吃水深,進入淺水區后極易擱淺,一旦擱淺,必然動彈不得,只能任人魚肉。
對方的戰法可能是這樣,蕭大臨必然針對性做出布置,因為開戰時,極大概率刮的是東南風,己方自北南下,是逆風,頗為不利。
所以,臨近交戰時,要以快船護住船隊外圍,先阻擋敵軍放出的火船,并攔截敵軍快船,不讓對方輕易沖入己方船隊之中。
然后,以快船為先導,引一支由大船組成的“游擊”船隊,迂回到敵軍側翼,乃至后方,爭上風向。
先導快船,必須具備測水深能力(綁上定深竹竿),為游擊船隊開路,避開淺水區。
彭蠡湖湖面廣袤,有足夠的水域,讓王師游擊船隊迂回,繞到敵軍上風向處。
若對方分兵來拒,靠著小船來擋迂回巨艦,無異于螳臂當車。
若分大船來擋,只會進一步攤薄大船數量,打也打不過。
簡而言之,要穩扎穩打,不能急。
尤其對方潰敗后,己方不能輕易以大船追小船,哪怕是順風時,大船滿帆走得很快。
因為那些淺水區,藏在一望無際的水面下,周圍根本就沒有任何標志,恐怕除了當地漁民,外人無法確定到底哪里是淺水區。
蕭大臨想著戰前布置,只覺己方準備充分,兵力有優勢,絕無可能打敗仗。
“火船,他們放火船了!”有人喊起來,蕭大臨用千里鏡向前看去,果然當面敵軍放出大量火船,在不少快船的護衛下,借著風勢,往這邊而來。
己方大量快船前出,要將火船擋下,雙方快船很快纏斗在一起。
蕭大臨卻見火光之中濃煙大作,漸漸形成一道漸漸厚重的“煙霧墻”,擋住了己方視線。
他放下千里鏡,就能看到眼前湖面一片昏暗,根本就看不清“煙霧墻”后面,敵軍船隊的情形。
船上燒的是什么,為何煙會這么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