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陰,兩輛牛車在眾多武裝侍衛的簇擁下,向行宮前進,李笠坐在其中一輛牛車里,想著事情。
起兵諸王,兵敗被俘,已經陸續押到淮陰,這些人是生是死,全在他一念之間。
不僅如此,之前一直在淮陰的宗室王侯,包括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,已經成了甕中之鱉,不會再有實力派明著支持這些人。
所以,宗室力量已經一蹶不振,接下來,李笠其實可以走程序了。
走什么程序呢?
參考齊、梁換代故事,以謝太后(因為新君未定)臨朝稱制,然后封他為某國公,公國有十來郡,封國選諸要職,悉依天朝之制。
過一陣,加封數郡,進爵為王。
而宗室王侯意圖謀反,人證物證齊全,統統殺光。
又過一陣,皇后、張貴人臨盆,若生下男孩,便有群臣勸進,成了太皇太后的謝太后以天下為重,替孫子做主,將皇位禪讓。
于是改朝換代。
若皇后、張貴人未能生下男孩,于是謝太后另立宗室為帝,新君即位后,自稱德才缺欠,將皇位禪讓。
禪讓之后,以遜帝為梁王,延續梁祚。
數年后,梁王因病不治,去世,梁王國除國。
李笠想到這里,目光凝滯。
他作為深受先帝(蕭綱)恩遇的臣子,從道義上就欠了先帝永遠也還不完的恩情,若殺先帝諸子孫,在道義上就是永遠也洗不掉的污點。
說是忘恩負義也不為過,哪怕他真的稱帝,并統一天下,在位期間兢兢業業,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,但這個道德污點,依舊會成為他的標簽。
忘恩負義。
若不殺諸王、侯,就會成為極大地隱患,因為先帝諸子孫,具備一定的政治號召力。
一旦時局突變,或許就有實力派奉先帝(蕭綱)某位皇子、皇孫起事,來個驚天大逆轉。
這不是不可能,政治斗爭就是這么殘酷、陰暗,你不斬草除根,對方就有可能死灰復燃,把你斬草除根。
至于道德污點,誰在乎?
唐太宗李世民,發動玄武門之變,殺兄弟,殺侄子,軟禁父親,強占弟媳,有沒有道德污點?
突厥來襲,兵臨長安,李世民與突厥可汗結渭水之盟,花大量錢帛,以交納保護費的形勢,換取突厥退兵,恥不恥辱?
那又如何?
李世民依舊被后世稱為明君,因為在他治下,有了貞觀盛世,百姓安居樂業,國力強盛,四方來朝。
雖然渭水之盟有些屈辱,但沒過幾年,唐軍就打得突厥大敗,把突厥可汗抓到長安,給大唐皇帝、太上皇表演歌舞。
而李世民,被稱為“天可汗”,這時,那屈辱的渭水之盟,則成了李世民臥薪嘗膽的一個起點,而不是喪權辱國的起點。
李笠想了幾日,想明白了:皇帝的個人道德污點,算不了什么,其作為皇帝時在國務層面的所作所為,才會決定其名聲好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