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后和張貴人同一天臨盆,生下的都是女嬰,如此一來,大行皇帝就沒了子嗣。
不過,另一套方案隨即啟用:先帝(蕭綱)第二十子、樂梁王蕭大圜,雖然已經去世,但其幼子已經接入皇宮,過繼給先帝(蕭大器),以大行皇帝弟弟的身份,繼位。
于是,空缺數月的皇位,有了主人,卻是一位幼帝。
新君,為太后嗣子,所以太后依舊是太后,大行皇帝的皇后,為新君寡嫂,封為“敬明皇后”。
因為新君年幼,朝政,依舊由丞相總攬。
一眨眼,已經入冬,總攬朝政的李笠,本該很忙,但實際上卻沒那么忙。
因為大部分事務全都交給佐官處理,所以他只需要抓重點。
午后,在丞相府官署處理公務的李笠,與丞相府長史張鋌交談,而張鋌現在說的,是一件往事。
宋、齊換代,齊帝蕭道成打算勵精圖治,于是理所當然想要“檢籍”(清查戶籍),以增加賦稅,增加國庫收入。
此時的戶籍,因為管理不善,多有庶族地主乃至商賈賄賂郡縣官吏篡改自家戶籍。
使自己家在戶籍上被列為士族,亦或是祖上有軍功,以此享受各種特權,不繳納賦稅、不服勞役。
并且隱瞞田產,家中人丁數。
針對這種情況,朝廷置版籍官,查處戶籍不實者。
凡是虛報、偽報或篡改自家戶籍的家庭,一律從戶籍登記上剔除,此即為“卻籍”。
查出的“卻籍”者,全家充軍流放邊地。
蕭道成在位沒幾年便去世,蕭賾即位后,繼續推行“檢籍”。
隨著這項政策的持續實施,郡縣官吏在執行過程中的各種“偏移”,釀成越來越多的“冤假錯案”,三吳地區的反抗情緒愈發高漲,后來便出事了:
永明四年初,會稽地區有個叫做唐寓之的人,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入京的機會,聚眾起事,首先攻下富陽。
隨后,被卻籍者紛紛參加,有數萬之眾。
卻籍的民戶,大都是北來僑民,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,因此暴亂者被稱為“白賊”。
唐寓之又攻下桐廬,進占錢唐、鹽官、諸暨、余杭等縣,并在錢唐稱帝,置太子,改國號為吳,建元興平。
唐寓之還派兵進攻東陽郡,殺東陽太守蕭崇之,并進攻山陰。
齊帝蕭賾收到急報后,立刻調集兵馬平叛,官軍一擊就將叛軍主力擊潰,唐寓之兵敗身亡。
此次變亂很快平息,但是,三吳地區對于“檢籍”的反抗情緒依舊持續高漲,“水”繼續沸騰,唐寓之之亂,只是開始。
眼見著局勢慢慢失控,蕭賾不得不宣布停止“檢籍”,讓戶籍回到宋末狀態,之前被卻籍流放的人悉數返回原籍。
于是,那些篡改戶籍的庶族地主以及商賈,重新獲得如士族一樣的特權。
【書友福利】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,還有iPhone12、Switch等你抽!關注vx公眾號【書友大本營】可領!
中樞(皇帝)則顏面掃地。
張鋌總結:唐寓之之亂,明面上看,是在“檢籍”過程中,被貪官污吏逼得走投無路的一群人揭竿造反。
實際上,是各地庶族地主對“檢籍”的反抗情緒,釀成了這場變亂。
蕭賾手上有兵馬,可以鎮壓這樣規模的叛亂,也不介意再鎮壓個幾次。
但是,當民情激憤到一定程度,爆發的叛亂規模必然遠超唐寓之之亂,這可是會動搖王朝根基的。
所以,蕭賾選擇退讓,息事寧人,檢籍不了了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