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階段,從趙郡到潁川。
漢時,出身趙郡李氏的涿郡郡守李遐(字伯友),生岳、德、文、班。
關注公眾號:書友大本營,關注即送現金、點幣!
李岳字長卿,為諫議大夫,生秉、義。
李秉字世范,任潁川太守,舉家在潁川居住,這就是潁川李氏的祖先。
潁川李氏最著名的人物,為后漢后期的李膺,為當時名士,“八駿”之一,死于第二次黨錮之禍。
第二階段,從潁川到江夏。
潁川李氏始祖——潁川太守李秉,其六世孫李就,為后漢會稽太守,高陽侯,遷居江夏平春。
李就,便是江夏李氏的始祖,源自潁川李氏,再往上溯源,就是趙郡李氏。
第三階段,從江夏到浙東。
李就之后,江夏李氏子弟在仕途上有些默默無聞,不過譜系還是大致明確的:
李就子孫后代中,李通,字文達,江夏平春人,漢末時,為曹操手下將領,任汝南太守。
李笠看到這里,有些驚訝:后世,得益于三國演義的流行,以及對三國演義人物及其歷史原型的介紹,他知道李通這個人。
演義里的李通,是個“群演”,正史里的李通,可是正面擊敗過呂布的。
原來,李通是江夏李氏子弟呀。
李笠感慨了一番,繼續看下去。
李通曾孫李矩,在晉國永嘉之亂期間,為江州刺史,其妻,為有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。
而衛夫人,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。
李矩與衛夫人有一子李充,李充年幼喪父,卻得母親教導,寫得一手好字,并愛好刑名之學。
李充起家為丞相(王導)記室參軍,歷任中書令(褚裒)參軍,剡縣令。
其堂兄李式,也是書法名家,擅長楷書、隸書,與王羲之過往甚密,任臨海縣令。
剡縣、臨海,都在浙東會稽郡地區,于是,避禍南下的江夏李氏,其部分子弟定居在浙東地區。
李充正是因為居住于會稽,加上母親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,才會和王羲之成為朋友,見證了《蘭亭序》的誕生。
李充后來任中書侍郎,整理典籍,開創了目錄學以經、史、子、集為序的四部分類法。
當李充、李式這代人去世,寓居浙東的江夏李氏,子弟漸漸默默無聞。
不過,將近兩百年后,李充的后代,在鄱陽打漁的李三郎,出人頭地了!
所以,張鋌為李笠找的祖宗是李充,確切來說,是李充之子李颙。
那么,寓居浙東的江夏李氏,是怎么和鄱陽扯上關系的?
第四階段,從浙東到鄱陽。
晉后期,李颙攜家人躲避孫恩之亂(亂軍攻打會稽山陰),從會稽走陸路經由鄱陽去江州尋陽,途中去世。
于是其子之一攜家人在鄱陽定居。
就此繁衍生息,雖然姓李,卻不是鄱陽李氏一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