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所謂的“釣魚執法”,其實就是誘導犯罪,官府暗中收買、拉攏一些江湖好漢,使其接觸那些可能會搞事的地頭蛇,然后謀劃各類大案。
待得人證物證俱全、即將起事之際,官府突然發難,來個“人贓俱獲”。
這種“釣魚執法”,目的就是針對特定人物,做出一宗大案,然后做成鐵案,主謀及其主要黨羽,全都要被處以死刑。
所以三吳地區上報的死刑名單當中,大半都是被釣上來的“大魚”。
每一個“大魚”,其后都代表著一個家族;每一個“大魚”的死,都代表著這個家族隨之式微。
而每一個地頭蛇家族的式微,就意味著檢籍、檢地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阻力降低,并造成其他地頭蛇風聲鶴唳。
他們不敢再將自己的不滿付諸實施,不敢相信找上門來商討起事的“友人”,到底是真的義憤填膺,還是官府的鷹犬。
當這些地頭蛇們相互懷疑、心中惴惴之際,對檢籍、檢地的不滿,自然就只能壓在心里,不敢付諸實施。
如此一來,當檢籍、檢地完成,三吳地區的局面就打開了:
今年秋天,三吳各地大戶,無論官民,都要按照實際田畝數,足額上繳租賦。
大戶們名下已經被清查、成為官府編戶民的勞動力,都要給官府服勞役,莊園主的經濟收入,以及可支配勞動力必然明顯變少。
可想而知,大戶們的怒火不會少,但面對官府惡意滿滿的“釣魚執法”,以及一個個被抓、名字被皇帝勾決的頭面人物,再狂不起來。
這些人,現在(年初)退了一步,就只能步步退。
因為李笠不會給對方機會“回頭”,敢造反,軍隊伺候;敢暗中搞事,就會被釣魚執法;
若在家中扎他的草人用針扎,日夜詛咒,無所謂,反正李笠不信這一套。
時鐘上的指針,走到了十點五十分,皇太子李昉已在閣外等候。
李笠讓兒子進來,父子倆開始探討一個“商業問題”:
如果把三吳地區當做一個大市場,客源,為土地和勞動力。
那么,“李家商號”要如何壟斷這個市場,搶走絕大部分“客源”,把絕大部分競爭者擠出去?
李昉將自己的方案上交,并陳述想法:“孩兒以為,一如父親所說,首先,要用大規模補貼,搶占市場份額...”
李昉所說詞匯,本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,都是李笠教的。
李笠知道,后世的商業巨頭,搶占市場的方式很粗暴:用大規模補貼,實現超低價商品(服務),以此吸引客戶,搶占市場份額。
和競爭對手相互比賽燒錢,靠著雄厚的資金,把對方的資金耗干。
待得一個個競爭對手被迫退出競爭,市場被自己獨占之后...
取消補貼,商品(服務)不僅要恢復原價,還要提價,消費者“愛買買,不買滾”。
此時,因為市場壟斷,沒有像樣的競爭者,消費者只能變成韭菜,任由市場壟斷者收割。
如此商業擴張模式,在許多行業屢試不鮮,但要成功實施,前提是有足夠的資金,燒錢燒到實現市場壟斷,然后開始割韭菜回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