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,李笠把這種套路教給兒子,兒子很快就琢磨出一套方案,而類似的方案,其實李笠已經布置好了,正在實施。
朝廷依托饒州樂安大銅礦,并調動各地糧食,針對三吳地區,開始大規模“補貼”,和地頭蛇們對耗。
第一步,趁著開春,農民需要借錢,買種子、租農具和耕牛來進開戰春耕,朝廷以總稅司署為“提綱”,組織商賈向各地農民低息放貸。
第二步,各地官府繼續以相對優厚的待遇,擴招廂兵,把勞動力從各地大戶手中挖過來。
第三步,圍繞太湖地區,調動廂兵進行大規模水利設施建設,治理太湖水患的同時,大規模屯田,增加耕地面積。
長期而言,慢慢讓廂兵們轉為衛所兵,在屯田區生根落戶,最后轉為定居的民戶。
第四步,秋天時,組織放貸商賈開展“優惠活動”,將到期要還的本、息打個“骨折”。
使勞作一年的借貸農民得個驚喜,有更多的錢糧過一個好年。
當然,打“骨折”所造成的差額,由“財政撥款”來對這些放債商賈進行“補貼”。
與此同時,組織“合作社”,把小地主和自耕農組織起來,享受各類“優質服務”,互助、共濟。
這樣的套路,來年繼續。
持續三年,朝廷靠著“燒錢、補貼”,直接碾碎三吳地區的“勞動力市場”,以及“金融市場”。
各地大戶,放債放不出去,收入大受影響,因為向農民放債,就是這些大戶賺錢、土地兼并的主要方式之一;
想要雇人種地,低價雇不到人,因為壯勞動力大都跑去當廂兵了;
高價雇人,自己又會虧,入不敷出。
而莊園的田地數量登記在冊,不管地種不種,都要足額上繳租賦。
朝廷有大銅礦和各地糧食支撐,可勁的在三吳地區“燒錢”、“補貼”,所以,撐不下去的,必然是這些莊園主。
“他們的莊園規模維持不下去,必然漸漸變賣部分田產,難以維持閉門成市、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,無法豢養大量僮仆、部曲...”
李昉緩緩說著,越說越精神,父親多年教導之下,他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了:
“朝廷再進一步檢籍、檢地,大規模屯田,讓更多的勞動力,離開這些莊園,來到官府組織下新開墾的田地里生活...”
“這就是從經濟上,斷三吳地區大莊園主們的根!”
“三吳地區,是長江以南開發最早、最富庶的地方,聚集著大量僑姓士族,以及吳姓士族,數百年來,根深蒂固。”
“他們占據大量土地、勞動力,卻不繳租賦,不服勞役,以此積累大量財富,控制著大量人口。”
“只要朝廷把他們在三吳的根挖斷,就等于..”
“就等于掌握了長江以南,人口最稠密,最富庶的糧倉....”
“就等于在死刑名單上,把一個個世家大族的特權地位,一一勾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