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且,國子學的考試,其實黑幕重重,顏之推當年求學時,就知道國子學考試有替考的存在。
許多士族子弟成了國子生后,不學無術,到考試時作弊,也能榜上有名,順利入仕。
所以,這樣的考試制度本身沒錯,但因為實施起來問題太多,所以并不公平,完全扭曲了考試選拔人才的初衷。
現在,新朝建立,要實行的“科舉考試”,特點是放低考試選拔的“準考”門檻,并實行士、庶兩榜。
但最關鍵的還是考試能公平公正舉行,且必須有較為統一的“教材”和學習資料。
所以,朝廷朝廷召集大量經學名家,對各經學典籍進行“定稿”。
定稿后的典籍,經過印刷作場排版、印刷出樣書,樣書就要由校書局來校對。
所以,校書局的工作愈發繁忙,合格的校書人員根本就不夠。
顏之推吃完飯,卻不打算午憩,坐回書案旁,翻看著一本樣書。
看著看著,想到時局。
改朝換代,前朝功臣李笠,變成新朝天子,即便是受禪,但免不了一個“篡”字。
所以顏之推總覺得心里有個結。
但是,百余年來,宋、齊、梁更替,不都是這樣么?
新朝建立,篡位的新君,卻沒按老規矩用各種“優惠政策”,未對世家高門進行拉攏。
反倒是磨刀霍霍,要大動干戈,不再給特權,不再給各種優待。
對三吳地區的檢籍、檢地,就讓顏之推感受到皇帝對士族們乃至庶族大戶們的惡意。
有很多士族子弟,將新朝新政稱為“苛政猛于虎”,對出身漁家子的皇帝各種詆毀、咒罵。
然而面對兵強馬壯的軍隊,沒人敢明著反對。
與此同時,皇帝又打算行科舉考試,讓士、庶人才有充分的入仕通道,讓真正用功讀書的人,有機會靠著學問當官。
顏之推一直對士族子弟濫竽充數、不學無術深惡痛絕,所以,對科舉考試制度是極其認同的。
所以,他感受到皇帝對士、庶讀書人的善意。
有時候他會想,若先帝(蕭綱)沒有出事,或者皇太子(蕭大器)當年沒有英年早逝,那么,李笠能不能以梁國能臣的身份,有一番大作為么?
很遺憾,不能。
國子學考試黑幕,難道先帝們不知道?知道,卻治理不了,那么,身為臣子的李笠,自然也改變不了。
先帝們不可能冒著得罪士族的風險,去真正實行檢籍、檢地,所以即便李笠有這個心,也做不到。
只有當了皇帝,才能從根本上清理各種弊端,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。
顏之推看著酒壺,聞著酒香,只覺世事無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