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垣經提醒,沒敢再和同伴蹲下來,不過,依舊琢磨著“賽馬經”。
彭均來到田邊,見一身常服的李笠,和梁森等幾個文武官員,正在琢磨“耕馬用輪犁”。
用馬耕地,需要專門的耕犁,譬如,眼前這“輪犁”。
淮北、河南地區,已經開始嘗試用馬來耕地(旱地),以增加耕地效率,所以彭均對馬耕、輪犁很熟悉。
耕馬借助輪犁,相對耕牛,可以快速犁開大量平地(旱地),這是優點。
河南、淮北地區是大平原,大量田地種植的都是麥子而不是水稻,所以都是旱田,開展馬耕,收益不錯。
但要開展馬耕,卻不容易,因為要解決不少問題。
蹲在輪犁面前的李笠,見彭均來了,站起身,說:“馬耕的優缺點都很突出啊。”
“是,誠如陛下所言...”彭均接過話茬,講述自己對馬耕的看法。
馬耕,古來有之,但千百年來,未見大規模普及,各地用于耕地的牲畜都是牛。
原因有幾個,彭均仔細調查過。
一,水田不適合馬耕,所以,只有種植粟、麥的旱地,有用馬耕的可能。
二,用馬來耕地,馬蹄極易磨損,所以必須釘鐵馬掌,并需要定期更換磨損的鐵馬掌,相對牛耕來說,比較麻煩,而且打馬掌、釘馬掌要花錢。
三,養馬的開支比養牛貴,前漢時有名的《鹽鐵論》,對于馬耕和牛耕的優劣,就有過論述
養馬一匹,當中家六口之食,亡丁男一人之事。
意思是養一匹馬,消耗的糧食,頂得上中等人家六口的口糧,還得一個勞動力來伺候。
四,馬比牛較貴,一旦照顧不好,容易生病甚至死亡。
五,這是一個百姓不會明說的理由:民間養馬,一旦遇到戰事,民馬必然被征發,有去無回。
即便官府征馬時說會有賠償,但這種賠償,按照官府的‘傳統’,基本上是不用指望的。
飼養成本、使用成本較高,導致百姓養馬耕地的積極性不高,擔心自己養耕馬卻被官府事實上的無償征用,則是另一個主要原因。
【領現金紅包】看書即可領現金!關注微信.公眾號【書友大本營】,現金/點幣等你拿!
李笠聽彭均這么一說,覺得有些尷尬:沒錯,我打算在河南、淮北旱田區域推廣馬耕,就是想增加民間養馬量,必要時,可以征用民間馬匹..
但我征用民馬是給錢的,沒想過白嫖啊...
“沒道理讓百姓來體諒朝廷的難處。”李笠拍了拍手,將手上的泥土排掉,“馬耕的推廣,不能讓小家小戶的百姓承擔風險。”
“馬耕再好,對于百姓來說,耕馬和輪犁,也養不起,造不了。”
“正所謂‘養不如買’,‘買不如租’,應該組織“馬耕隊”,以合理的價錢,在農耕時,對各地百姓提供馬耕服務...”
“用集體的力量,在大平原地區,實現旱田的大規模馬耕作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