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你之見,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?”李笠問,柳盼現在不那么緊張了,加上皇帝問的就是自己想說的,便毫不猶豫回答:
“蒙學、縣學、州學,這三級教育缺一不可,只有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,由易入難,學生才能具備參加省試的知識水準。”
“蒙學可以是私學、族學,但縣學、州學,朝廷一定要用心去辦。”
“學堂、藏書倒還好解決,關鍵是師資,因為一個會教學生的好先生,可不容易找到那么多。”
“如果先生不會教,學生學不懂,那就是浪費時間。”
師資力量薄弱,這是個大問題,短時間內無法很好解決,李笠認同柳盼的意見。
若按后世的經驗,應該開辦“師范學校”,專門培養各級教師(先生),才能撐起公辦教育的框架。
只有公辦教育到了一定規模,科舉制才能真正實現“寒族科舉官僚取代世家門閥官僚”的最終目的。
師范教育的出現、公辦教育的體系搭建,或許需要幾代人來完善,李笠覺得自己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。
他能做的,就是開個好頭,把基礎打好。
【送紅包】閱讀福利來啦!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!關注weixin公眾號【書友大本營】抽紅包!
看著眼前這位昔日的貴公子,李笠說:
“師資的問題,朕會想辦法解決,但需要時間,急也急不來,至于在三吳地區普及州學、縣學,興公辦教育,朝廷一定會持續投入,一定要把學校辦起來。”
“朝廷在三吳檢籍、檢地,成績斐然,但與此同時,可謂是激起眾怒,想想也是,畢竟無論士、庶,利益均受損,誰高興得起來?”
“所以,朝廷斷了他們的一些財路,必須給另外的出路,才能讓他們覺得心里好受些,這條路,就是科舉考試。”
“比起每年多繳納的那些租賦、要服的勞役來,做官、做流內官的機會,更加重要,因為這事關自己家族的前途,怎么樣,朕開的這個價,不錯吧。”
柳盼笑了笑,沒有明確回答,但算是認同。
一條可靠的出路,確實能夠穩定人心,不要說什么士族、寒族,個人也是如此,譬如他。
年少時,他有父親和家族的庇護,無憂無慮。
父親是當朝駙馬,河東柳氏地位不凡。
但父親去世、家族實力瓦解后,慢慢的,他就要獨自面對世態炎涼。
曾經,他還可以依靠姊姊、姊夫,畢竟姊夫是藩王,他做個王府諮議參軍是沒問題的。
但是,當姊夫涉及謀反、身亡后,姊姊也自身難保。
所幸朝廷并未深究,后來,姊姊改嫁,他這個做弟弟的,也不好再去麻煩姊姊。
所以,只能自食其力。
而梁國滅亡,新朝建立,柳家不再有開國勛臣的淵源,河東柳氏子弟雖然依舊眾多,但相互間關系淡了,他真的只能靠自己了。
不過,“故人”念舊,他倒是有了不錯的職務,作為學官,到湖州來督辦教育,基本上不需要參與官場的勾心斗角。
別人知道他和皇帝有舊,自然不敢給他穿小鞋。
看著眼前琳瑯滿目的書籍,柳盼覺得這也不錯:每日與書籍、學生打交道,閑暇時帶家人游山玩水,自由自在。
一如“故人”所說,書中自有顏如玉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