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軍騎兵,若披掛馬鎧,一般是半具裝,只具備正面防護。
即給戰馬佩戴面簾(面甲)、雞頸(脖甲)、當胸(胸甲),身甲和搭后則免了。
如此,可以減輕至少一半的重量,讓馬匹的體力能持久些,跑起來速度也快些。
而馬鎧,除了整體化的面簾,要么是傳統的扎甲形式,要么是環鎖鎧,或改進的布面甲。
現在,新式馬鎧,各主要部分,和面簾一樣,全都是整塊鐵皮。
即便要披掛身甲和搭后,也是幾塊大鐵皮制成的鎧甲。
一匹披上全套新式馬鎧的具裝戰馬,看上去就是一匹鐵馬。
至于騎兵...
段韶看著那些身著怪異樣式鎧甲的騎兵,不知該如何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。
徐州寒山的鎧甲作場,因為冶煉技術的改進,現在已經可以低成本(相對而言)、大批量制作出大塊的勻質熟鐵板(鐵皮)。
然后,以此制作新型鎧甲。
這種鎧甲,與扎甲、布面甲截然不同,用整塊鐵皮,分別制作身甲、肩甲、臂甲、腿甲、脛甲。
人穿上這種鎧甲,就像一個鐵人:軀干、四肢都是鐵塊。
卻又有些滑稽,因為身甲為前后兩片,合在一起后,看上去像龜殼,或者說像蛋殼。
所以人穿上這種鎧甲,就會有一個圓滾滾的大肚子,仿佛一個大腹便便的胖子。
想要彎腰,無法正常的收腹彎腰,必須挺著腰“扳”下來,有些不方便。
但不能小看這種鎧甲,因為這種鎧甲從結構上來說是“硬甲”,有自己的“硬度”,并與人的軀干有間隙。
遭到鐵锏、鐵錘等鈍器擊打時,殼狀身甲變形,卻不會傷到人的軀干,譬如胸膛、后背。
所以對于鈍器擊打的防護,要比“軟”的扎甲和布面甲強。
而且,這種鎧甲,為厚度均勻的熟鐵皮所制,防箭射、防刀砍的能力很強,可以說,每一兩鐵的重量,都用在了防護上。
不像扎甲、布面甲那樣,皮條、鉚釘、布襯等結構用料,對防護并沒有作用,但分量卻不輕。
還有一點,這種硬殼結構的身甲,重量由腰部承擔,所以不需要肩膀承擔重量,沒有尋常鎧甲那種“壓肩”的感覺。
騎兵穿上這種鎧甲,騎著同樣披掛新式馬鎧的戰馬,看上去,真是名副其實的“鐵人、鐵馬”。
“來來來,超長馬槊,架起來,架起來!”
呼喊聲中,段韶看著這些新式具裝甲騎,將一個個超長馬槊架起來。
超長馬槊,顧名思義,長度超過一般馬槊,正常情況下,人是無法單手使用這種馬槊的,想要維持平衡都難。
但是,新式騎兵鎧甲的蛋殼狀身甲上,有“槊架”。
可以讓騎兵一手扯韁繩控制戰馬,一手控制超長馬槊,直接對列陣完畢的長矛陣發動正面沖鋒。
超長馬槊為二段結構,刺入人體或者障礙物后,會在連接處斷開,免得反沖力將騎兵沖下馬。
當超長馬槊斷開,騎兵也已經撞入陣中,丟下馬槊的后端,然后拔刀,或者揮舞锏、錘,奮力揮砍、砸甩,那就是人擋殺人,佛擋殺佛。
所以,楚軍的新式具裝甲騎,沖擊步陣的威力大增。
那些拿著普通長矛或者步槊列陣的步兵,面對這種用超長馬槊正面沖鋒的“兇猛”具裝甲騎,恐怕撐不了多久。
段韶親自體驗過這種新式具裝甲騎的沖鋒威力,所以知道大事不妙。
李笠磨刀霍霍,準備數年,差不多要對齊國動手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