鄴北城,西北角,三臺所在的興圣寺里,楚國皇帝李笠在庭院內設宴。
他和兒子、侄子還有幾位主要武官一起,款待前不久自南方而來的“文人墨客”。
這些文人墨客,都是有職務在身的行政官員或者學官。
君臣在這“名勝古跡”里開懷暢飲,又有琴師在一旁彈奏鋼琴,現場洋溢著滿滿的文藝氣息。
以鄴城三臺為背景,李笠被文藝氣息包裹著,恍惚間,覺得自己仿佛成了文藝皇帝。
鄴城三臺,主臺即大名鼎鼎的銅雀臺,于后漢建安年間,曹操所建。
銅雀臺直接以鄴城城墻為臺基,高十丈,有屋一百一間。
之后,曹操在銅雀臺南建金虎臺,高八丈,有屋一百九十間;
又在銅雀臺北建冰井臺,也高八丈,有屋一百四十八間,又有深井數口,儲藏大量糧食和煤炭。
三臺建成后,和鄴城一起,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。
期間朝代更替,三臺不斷修繕、擴建,石趙時,名稱也有變更:銅雀改名銅爵,金虎改名金獸。
到了高氏齊國時,高洋在位的天保年間,新一輪改擴建后,三臺高度達到十七丈,兩臺之間相隔二百余尺。
名字也有變動:金鳳(銅雀)、圣應(金虎)、崇光(冰井),并以三臺為三臺宮,有乾象殿。
高湛在位期間,以三臺所在宮室為興圣寺。
宴會漸入佳境,君臣興致勃勃,文官們輪流即興作詩,現場十分熱鬧。
年近六旬的文學大家庾信,看著眼前宏偉的三臺,回想曹植所做名篇《銅雀臺賦》,心中激動不已。
曹植的《銅雀臺賦》,他少年時看過后,當時就對銅雀臺神往。
但是,南北相爭數百年,他人在江南,除非出使北方,否則無法親眼看到銅雀臺的雄姿。
不過,機會終于來了:梁國大同十一年,也就是二十五年前,庾信出使魏國(東魏),來到魏都鄴城。
在鄴城,他終于親眼看到了三臺。
卻沒想到,二十五年后還能故地重游,而此時,鄴城,已經是朝廷治下。
當然,現在的朝廷,國號已經不是“梁”,皇帝姓李不姓蕭。
此時此刻,坐在上首的皇帝,二十五年前...
二十五年前,大概,李笠還在鄱陽的彭蠡湖里捕魚吧...
庾信如是想,看了看正和群臣談笑風生的李笠,百感交集。
如果那年,先帝(蕭綱)沒有遇刺身亡,身體健康,或許如今依然健在...
或者,皇太子(蕭大器)沒有傷重去世,庾信覺得,李笠就能得到重用,最后以梁軍大將的身份,為朝廷收復河北。
真要是那樣,蕭綱或者蕭大器,現在就坐在三臺前,即興作詩...
想著想著,庾信有些傷感。
比起梁武帝父子,如今的皇帝李笠,基本上對文學不感興趣,宮廷里不再有頻繁的詩會,皇帝很少和官員們吟詩作賦。
皇帝作為個人,對文學不感興趣,但作為皇帝,卻大興教育。
新朝自實施考試選拔制度以來,各地州學、縣學紛紛建立,朝廷投入教育中的資金越來越多。
諸如建康、淮陰、寒山、鄱陽、江陵、湓城、廣陵等地,又辦“報紙”,以及大量印刷作場,印刷大量文學著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