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雨瓢潑,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,李笠站在屋檐下,看著檐下的“水簾”,有些感慨:
如果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隊遇到暴風雨,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。
所以,青州軍渡海直達幽州鐵雀關,這一行動的風險并不小,也正是因為如此,數百年來,跨海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從沒出現過。
但在“很久以前”,是有過的。
大概六百多年前,漢武帝派兵討伐衛氏朝鮮,就有樓船將軍楊仆從齊地出發,率領大軍橫渡渤海。
僅就渡海進攻這一戰術而言,楊仆是成功的,奈何與陸路進攻的另一名將領荀彘相互爭功、內訌,導致最后功虧一簣。
六百多年前,就已經有了跨海大規模進攻的戰斗,但隨著中原四分五裂,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陸地上,誰還會注意海防?
他轉身走進殿內,兒子們正在輿圖前,研究燕山長城防線。
因為天色昏暗,殿內點起蠟燭,李笠就著燭光,分析起幽州北境、燕山山脈的形勢。
說到長城,現代人腦海里的長城多是明代長城,或者秦漢長城。
可是,實際上有一個朝代,曾經大規模修筑過長城,那就是高氏齊國。
李笠講解道:“齊國初立,天保年間,齊主高洋就數次親征北地,討伐邊地山胡以及契丹等部族,并修建長城,東起東海之濱,西至雁門關,防御突厥。”
“先前被官軍擊殺的斛律羨,在幽州刺史任上,主持修建了兩千余里的長城,將幽州北境防線加強,并擋住了突厥十余萬大軍的入寇。”
“與此同時,在幽州地區開展屯田,提升糧食產量,以便養活當地駐軍,減少外地糧食輸入所產生的負擔。”
“毫無疑問,作為邊將,斛律羨的表現是合格的,那么,我軍取而代之,就得承擔起斛律羨之前承擔的責任。”
“那就是抵御突厥對幽州地區的入侵。”
李笠用手在燕山山脈外沿點了點:“然而單純的防御,效果并不好,所以,長城防線外沿,必須有牢固的軍事據點,以分擔敵軍對千里長城防線的壓力。”
“對方要突破長城防線,就必須拔掉防線外圍的這些據點,如此一來,防線內側的駐軍,就有了充分時間進行備戰。”
“這樣的據點,在東段,是遼西地區的營州黃龍,漢時稱柳城,所以,營州是必須拿下的,北伐幽州的官軍,要乘勝去取營州。”
李笠說到這里,看向兒子:“營州位置很偏,偏東,僅就位置而言,似乎無法對燕山長城防線中部形成有效屏障,但依舊很重要,你們可知是為何?”
李時回答:“因為那里是遼西,遼西地區及其西面的草原,聚居著契丹、靺鞨、庫莫奚大量部落,當年,也是鮮卑各部的活動區域。”
“中原朝廷必須在此有發力點,對各部落施加影響。”
“至少要穩住他們,分化他們,不讓他們有機會形成統一的大部落,或者避免其中某個部落出現雄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