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要知道,陸路長距離運輸的成本很高,一千里的路程,出發時的十斛糧食,到了目的地,一般就只剩下一到二斛。”
“少了的糧食,是被運糧的青壯和牲口吃掉了。”
“但海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,船只移動靠得是風力,若順風,一晝夜就能走上百里路程。”
“這就是海運的優勢,比起大宗貨物的陸地運輸,成本極低,當然,海運受到季節風向的限制,且夏秋時節沿海多風暴,這也是風險之一。”
李笠描述的海運規劃,讓兩名皇子大開眼界:若這條沿海航線真的成熟起來,南北物資的大規模流通就不是夢想。
或者,朝廷要經營營州這個孤懸在外的遼西據點,通過海運,就能以較低的成本,維持更多的駐軍。
用較大規模的邊貿來籠絡周圍契丹、庫莫奚、靺鞨部落的人心,確保突厥對草原東部、遼西地區的“經營”變得艱難。
只要營州這個據點牢牢釘在遼西,那么燕山長城防線的“壓力”就會減輕,于是幽州地區穩定,河北北境安全,百姓才能安居樂業。
李時看著輿圖,看著看著,看到一個地方:“父親,遼...遼東呢?遼東郡故地,怎么辦?”
“那里,已經被高句麗占了。”李笠看著那熟悉的名字,緩緩說著,“若中原依舊戰亂不休,恐怕高句麗還要染指遼西。”
“這怎么能行!遼東郡是漢時故地,三國時也還是,他們怎么就占了去!”李時激動起來,李笠看著兒子:
“是啊,收復遼東,是中原王朝必須做的事情,但不是現在。”
“結束將近三百年的亂世,給天下百姓休養生息,這才是最重要的,只要中原不亂,國泰民安,那么,周圍鄰居趁火打劫搶去的地盤,遲早要吐出來。”
超級敗家子隋煬帝楊廣的事跡,李笠清楚,所以,他明白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。
他這一代人,能夠結束亂世,讓中原百姓安居樂業,已經很不錯了,往后的事,那就要由下一代來解決。
若好大喜功,不恤民力搞各種“超級工程”,還四處征伐,后果,大概就會像隋朝那樣,結束了南北朝亂世,卻很快敗亡。
但是,這個教訓,他無法向兒子們講述,只能想辦法循循善誘。
中原分裂了將近三百年,好不容易統一了,需要時間來撫平創傷,需要時間融合各地之間的文化、習俗差異。
一如漢朝初期,歷經文景之治,國家才有了對外擴張的底氣,在那之前,若不注意與民生息,不注意消除隱患,后果不堪設想。
李笠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例子:
“你們不要忘了,統一不代表高枕無憂,晉國結束了三國亂世,可隨后開啟的,是更大的亂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