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,山澗里卻涼風習習,一條流量不小的溪流蜿蜒曲折,于山澗里聚成水潭。
帶著家人來消暑的李笠,此刻攜帶漁具,領著兒子們在潭邊尋找最佳釣點。
這水潭面積不小,用后世的參照物來說,有至少兩個足球場那么大(串聯)。
水比較深,看上去是一潭幽綠,加上四周山林環繞,頗為幽靜,在李笠看來,這水潭很像恐怖片里水怪的棲息之地。
回頭看去,不遠處的山坡上,步障已經拉起來,后、妃們已經“入座”,等著他們父子釣魚回去“下鍋”。
李笠有“數十年釣魚經驗”,很快便找好了位置,然后讓兒子們準備投餌“打窩”。
“打窩”,是釣魚術語,做法是在垂釣地點投放散裝的餌料,引誘附近水域的魚兒過來。
這個誘魚過程就是聚魚的過程,也就是常說的“打窩”。
李笠讓兒子們準備的打窩餌料,是一桶桶活泥鰍,數量很多,這些活泥鰍隨后接受“處理”:用適量的酒和食鹽浸泡。
不一會,這些原本活躍的泥鰍便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。
皇子們將滑膩膩的泥鰍拋入水潭,隔一段時間后又拋些許。
在這期間,他們在父親的指導下,拿出釣竿,用魚鉤勾著一尾活泥鰍的腰部。
勾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能勾破泥鰍的內臟,否則這作為活餌的泥鰍活不了多久,入水之后動不起來。
不一會,水面漸漸泛起浪花,隨后沸騰:水潭中的肉食性魚類,如同饑餓的狼群撲向那些半死不活的“羊群”。
泥鰍本來很活躍,然而被酒和食鹽泡過后,如同醉酒一般,反應遲緩,面對兇殘的獵食者,雖然也在掙扎,但根本就跑不掉。
眼見著火候差不多了,李笠讓兒子們開工:揮動釣竿,把勾著活泥鰍的魚鉤放入沸騰的水面下。
很快,魚兒咬鉤,稍等數息再提竿,扯上來的就是一條條活蹦亂跳的“大魚”。
皇子們都有收獲,興奮地大呼小叫,拼命把沉重(相對而言)的大魚往岸上扯。
旁邊,又有幾名擔任伴當的少年忙碌著,忙著把釣上來的魚放進魚簍,又忙著給魚鉤掛上新的活泥鰍。
李笠看著忙碌的孩子,看著當中一個因為釣上魚而歡呼雀躍的少年,臉上露出笑容。
這孩子是他的大外孫,皇子們的表兄/表弟,姓蕭,但又不姓蕭。
水面繼續沸騰,皇子們不停放餌,不停扯上大魚,忙得不行。
而那個“姓蕭又不姓蕭”的孩子,懷抱一條剛釣上來的大魚,臉上沾著水,笑得嘴都合不攏:“魚,大魚,大魚!”
李笠讓人來把釣起的魚帶去營地處理,看著意猶未盡的兒子以及大外孫,問:“釣魚好不好玩?”
“好玩!!!”小家伙們異口同聲的回答,李笠點點頭。
指了指水潭的“入水口”方向:“那接下來,看阿耶給你們在溪流釣魚,如何?”
“好!!”
侍衛們跟隨皇帝、皇子們往上游走去,李笠拉著外孫的手,給小家伙們講述釣魚的規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