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泥鰍作為活餌釣魚,是很常見的做法,適當的用一些活泥鰍來“打窩”,同樣如此。
但是,正如人們捕魚時,漁網的孔不能太小那樣,用泥鰍打窩、釣魚,要適度,不能大小通殺,把水里的魚全都弄走。
后世,有被釣魚愛好者稱為“泥鰍黨”的一類人,用大量處理過的泥鰍來打窩,吸引水域里大大小小的魚群來進食。
然后趁機把這些魚全都釣個一干二凈。
他們很舍得下本錢買泥鰍打窩,回報也很豐盛,在合適的水域,一天釣個上百斤魚十分輕松。
甚至有人用毒藥(對魚有毒)來處理泥鰍,用類似于投毒的方式來“藥魚”,然后直接用網兜撈中毒浮起來的魚。
這對于尋常釣魚者來說,類似于用絕戶網捕魚那樣,足以讓一片水域變成“荒地”,所以這種做法非常缺德。
但也有人認為釣法不分對錯,比起垂釣一日才釣得小魚兩三條,做“泥鰍黨”穩得大豐收可快活多了。
是是非非,不是李笠能定性的,他今日帶著孩子們來釣魚,不是要讓小家伙們修身養性,得想辦法降低孩子們釣魚難度。
所以用了大量泥鰍來打窩,效果很不錯,不至于孩子們釣了一兩個時辰都釣不上一條魚。
但水潭經此“大劫”,肉食性魚類估計已經“傷亡過半”,負面影響肯定是有。
所以,李笠要把利弊講清楚,免得孩子們以為釣魚就該這樣。
來到溪流上游,李笠尋了個位置,開始施展“溪釣”技藝,給孩子們露一手。
溪釣,指在山溪等水域的垂釣,與河、湖、塘釣有些區別:
因為溪水各段的流速快慢不同,水下情況復雜,魚群分布不均,選擇合適的釣點很關鍵,這得憑經驗來找。
而溪水魚的特性較雜,有的喜歡在水緩處逗留,有的喜歡在水急處覓食,所以要有針對性的“釣魚方案”。
“我們要釣的魚是鱖魚。”李笠講解著,讓孩子們學一些小知識。
雖然他的子孫不必靠這個技術養家糊口,但作為“夏令營”的體驗項目,還是很有必要講解的。
“鱖魚是底層魚類,活動水域在水體的底層,喜歡潛伏在水底石頭縫里,默默埋伏,等著小魚從面前過,那么,問題來了。”
李笠指著眼前的溪流:“溪水流得這么急,魚鉤很容易被水流帶走,根本就沉不下水底,怎么辦?”
小家伙們想了想,說:“給魚鉤加重物,就能沉下去了。”
“對,所以要用鉛頭鉤。”李笠拿出釣具,展示一個加了小鉛墜的魚鉤組合,勾上一尾活泥鰍后,準備甩竿。
“甩竿放餌要注意技巧,得斜著往對岸上游方向拋,如此一來,魚鉤才會在被水流帶偏之前沉入水底。”
李笠甩竿放餌,撥動漁輪收線,反復幾次,目的是讓魚鉤上的泥鰍“游起來”,刺激潛伏水底的鱖魚捕食。
就在孩子們有些不耐煩的時候,忽然魚竿前端猛地一沉。
他立刻揚竿,并快速撥動漁輪收線,很快就從激流中扯出一條魚來。
扯上岸,小家伙們圍上去一看,驚呼不已:“好大一條魚啊!!”
這是一條比成人巴掌大略大的鱖魚,瞪著絕望的雙眼,不住地撲騰,卻只是徒勞無功,很快就被裝入魚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