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,李笠正挑燈夜讀,不過他點的是煤氣燈,所以不需要“挑燈芯”。
燈不用“挑”,讀的也不是書,而是看資料。
他在周國安插有細作,調查周國的各類情報,這當中,就有周國的佛教發展現狀。
收集的情報,現在已經匯集成資料,就在他手中。
仔細看了看,李笠覺得周國佛教的發展,已經影響到國家的發展。
換句話說,佛教大興并不是一國才有的現象,當今天下,到處都在崇佛,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。
南邊,李笠印象最深的是梁武帝佞佛,建康城里佛寺有五六百家,大量男女出家為僧尼,寺廟占據許多田地,卻不用繳納一粒米,無一人服勞役。
但不止南方,北方兩國也是如此。
齊國的國都鄴城,內外佛寺也有數百家,河北各地的寺廟同樣很多,也有大量男女出家為僧尼,南方存在的問題,北方同樣存在。
而西邊的周國,這個問題同樣明顯,長安城里的佛寺,相比當初的鄴城、建康要少些,但也有數百家。
其中,還有大量權貴舍宅為寺,供養自己中意的法師,以作“私人訂制”,導致大量小型寺廟存在。
此外,權貴們還熱衷于造像,隴右地區的秦州,就有大量依山雕刻出來的佛像和石窟。
這基本上都是權貴們帶頭搞起來的。
周國也缺銅,但是,大量的銅,被拿來鑄造佛像,供奉在寺廟里。
大量勞動力被寺廟莊園吸收,成為不繳納賦稅、不服兵役勞役的隱戶。
對于這些百姓來說,給寺廟當寺戶,可比當府兵好多了,畢竟不用上戰場打仗,沒有生命危險。
李笠越看眉頭越擰。
將來滅了周國,還得在關中、隴右地區進行“檢寺”,不這么做不行。
他放下資料,回想這幾年,在楚國以及新收復河北地區實行的“檢寺”政策。
李笠沒有用“滅佛”這種極端手段來處理宗教事務,而是用檢寺這種相對溫和的手段“徐圖之”。
效果還是不錯的,但隱患依舊有。
南北朝亂世,持續了兩百多年,亂了人心,曾經被大一統王朝當做社會穩定劑的儒學,明顯衰落,知識傳家的士族,沉迷于談玄。
中原傳統宗教道教,因為南朝的孫恩、盧循之亂,被朝廷視為威脅,大力壓制,人們開始迷茫。
亂世中,朝代輪替頻繁,無數的殺戮,讓貴賤分明的各階層,都對現狀和未來惶恐不安。
他們需要精神上的寄托,既然道教不行了,儒學也無法協助各國統治者結束亂世...
于是,漢時就傳入中原、但發展緩慢的佛教,迎來了爆發期,發展得很快。
富貴人家,苦人家,都如同繳納保護費那樣,向佛寺捐獻財物,日夜焚香禱告,祈求佛祖保佑他們和家人平平安安。
保佑他們今世富貴,來世也富貴。
若今世貧苦,那么就求佛祖保佑,保佑他們來世發達,過好日子。
這樣的需求是明確存在的,存在于各個社會階層。
所以,即便朝廷檢寺后,把寺廟數量削減了七八成,讓大量僧尼還俗,但人們對于拜佛求保佑的需求,持續不減。
而佛教發展上百年后,“根系”愈發細密,佛寺只是根系之中較大的那一部分,而細分的根系,譬如各種造像組織,念經、**組織,數量也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