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組織,十分親民,或者本身就產生自民間,以造佛像、講經為由頭,將信徒組織起來,集體活動。
在活動過程中,又發展新信徒,于是,形成了事實上的宗教結社。
這些基層宗教組織,有的依附于寺廟,為寺廟的下級組織。
有的卻獨立于寺廟,和寺廟是“伙伴關系”。
那么,當官府檢寺之后,大量佛寺消失、僧尼還俗,這些宗教結社基層組織的情況怎么樣了呢?
有司一直關注著這些“殘余”,按照這幾年的觀察結果來看,不容樂觀。
雖然佛寺消失了,僧尼還俗了,但人們對于佛教的熱情絲毫不減,那些最初以造像、念經、講經為由頭建立起來的組織,其實還頑強生存著。
一如大火過后的草地,雖然地表部分的葉子(寺廟)消失大半,但是地下的根系依舊保持完好,待得春風起...
就是“野草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的局面。
不僅如此,因為各地寺廟的大量消失,那些基層宗教組織的頭頭,開始蠢蠢欲動,試圖取而代之。
他們沒有具體的寺廟為活動據點,流動性很大,隱秘性更強,解決起來更麻煩,但動員能力不弱。
這幾年來,無論南北,零星卻持續爆發的民變,其中多有這種基層宗教組織的身影。
所以,現在還不是高枕無憂的時候。
僅僅是檢寺,并不能治本,李笠想著想著,想到了以后。
他去世了,新君能堅持原有的宗教政策么?第三代呢?
或者,他在位期間,即便統一了天下,但大規模的檢寺,必然導致各地的怨氣慢慢積累。
加上亡國之恨,以及別有用心之人的挑唆,這些怨氣,遲早會借助宗教的形式爆發出來..
很快,他又想到了周國。
宇文護執政十余載,周國國內佞佛的情況并未得到遏制,對方不該意識不到這點,卻無動于衷,或許是因為現實不允許他動手。
換而言之,周國的權貴,或者地方官員以及百姓,信佛的規模大到不能輕易去“動”。
那么,當楚國滅了周國,繼續實行檢寺政策,由此導致的矛盾,可不會小。
所以,一個強力的宗教事務管理機構有設立的必要,以最高主管部門的姿態,主導宗教事務(包括佛教)。
管理各佛教派系,樹立為“正朔”。
以“佛門自行清理門戶”為名義,對各地佛寺、僧尼進行整頓。
要讓普通百姓明白,朝廷檢寺,不是滅佛,而是清理敗類,免得大伙被不學無術別有用心的假和尚誤導。
信徒們辛辛苦苦燒香拜佛,可不能拜錯了地方。
李笠認為,這才是比較合適的手段,暴力滅佛引起的民意反彈,加上天下統一帶來的不適應,合在一起引發的后果如何,無法預料。
正琢磨間,他聞到了食物的香味。
抬頭一看,卻是夜宵端來了,放在外間。
再看時鐘,已然是晚上十點。
放在后世,這時候夜生活才開始,各種高檔會所、酒吧、KTV里氣氛開始灼熱,夜市燒烤攤里,老少爺們忙著擼串。
若干啤酒,各類烤串,一邊擼串喝酒,一邊聊天,可帶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