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,信都遠郊,一座圍屋式的屯田聚落邊上,李笠站在魚塘邊,聽住戶講養魚心得。
“冬天這地方的魚塘水面會結冰,很冷,所以水深至少得有一丈三、四尺,魚兒才能在水底平安過冬。”
一個左耳缺失大半的中年男子,向李笠講解著塘養鯇魚如何過冬。
“而且,隔三差五得破冰,開幾個口子,不然水面凍上了,魚悶在水里時間一長,就會死。”
“天氣好的時候,尤其出太陽時,魚兒有時候會浮上來,投一些草料,它們會吃一些,但是不能投太多,魚吃太多了,反倒容易出事。”
李笠仔細聽了一會,從確保塘魚過冬的各種細節介紹,聽出這位老兵對養魚是真的用心了。
老兵姓馬名樂,楚國攻河北之役,馬樂左耳缺失,立下軍功,在河北分地,于是轉為衛所兵,管著這個聚落。
一如最初的徐州屯田聚落那樣,這里的“圍屋”邊上也有魚塘,養殖鯇魚。
養鯇魚的門檻低,成本相對較低(鯇魚吃草),飼料易得。
而且,魚塘里還套養了鯉魚、鯽魚和鳙魚。
魚塘套養技術,在后世很常見,現在,也逐漸推廣開,尤其鯇魚塘,只要放入適量的鯉魚、鯽魚和鳙魚,就能構成一個完成的“水中生態鏈”。
馬樂就介紹起來:“魚塘的主魚是鯇魚,喂草料即可,鯇魚的排泄物,鯉魚處理掉,鯉魚的排泄物,鯽魚處理掉。”
“而鳙魚,就如同掃地的人,能確保魚塘水質清潔。”
“如此一來,這種套養的鯇魚塘平日里只需要投草料即可,養殖成本低,因為附近有灌溉農田的溝渠,所以魚塘能有活水,魚能養好。”
道理李笠當然懂,并且是這套理論的“發明人”,馬樂不知道,所以李笠也不說破,認真的聽介紹。
“每個圍屋旁邊,都有若干魚塘,主要目的其實是作為屏障,不讓人輕易接近圍屋,平日里又用作蓄水池,到了天旱的時候,可以救急。”
“所以,養魚是順帶的,雖然羊羊也要準備草料,但養魚比養羊方便。”
李笠聽到這里,明知故問:“魚苗呢?怎么解決?”
“陛下,魚苗是從鄴城那邊買的,因為我們這邊落戶的衛所聚落多,都在養魚,所以商社定期運過來大量魚苗,只要提前訂購即可。”
李笠又問:“雖說從鄴城運魚苗到這里,中間可以走水路,但少不了陸地轉運,這魚苗轉運起來,損耗總是有的,價格如何?”
“陛下,反正這兩年的魚苗價格還行,只是比河南那邊略高。”
李笠當然知道魚苗價格,這么問,是要確定一下。
這個時代,無法人工繁殖鯇魚苗,只能靠野外捕撈魚苗、小魚,然后放入塘中飼養,所以南方的魚苗產地,在長江中游的湓城。
但是,他能做到。
河北各地的屯田聚落,都以水塘為防御設施、蓄水池,順便養魚,確保居民的肉類供應,哪怕供應的是魚肉而不是羊肉。
養羊需要大量草場,養魚需要魚塘,額對于軍民結合的屯田聚落來說,魚塘在戰時還能當做有效障礙,護得堡壘安全,可比草地好太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