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時代,蠶豆又被人稱為胡豆。
鯇魚吃蠶豆蛻變成脆鯇,他知道原理大概如下:
生的蠶豆,帶有一種成分,即“蠶豆病”(溶血病)的致病因子。
據說人生吃蠶豆后,有一定幾率中招,患上急性溶血病,所以蠶豆最好煮熟了再吃。
而鯇魚吃蠶豆卻不會感染這種病,因為體內有特殊的生物酶,和蠶豆的致病因子抗衡。
致病因子溶血,鯇魚體內生物酶“凝血”,長期拉鋸之后,就導致肉質發生異變。
體現出來的特性就是煮不爛,肉質脆,十分適合切片下火鍋。
所以,長期食用蠶豆的鯇魚,還是鯇魚,之所以肉質特別,是因為經過了“生物化學反應”。
這種知識,現代人都不一定懂,更別說“當代人”了。
李笠看完魚,沿著道路向前走,指著周圍大量波光粼粼的魚塘,對張麗華說:“當年,趙國國君石虎為了修建這御苑,調集了十余萬勞動力....”
李笠講起鄴城華林苑的過去,張麗華認真的聽著,但其實注意力不在這上面。
此次皇帝出征,本來皇后要同行照顧,皇帝不同意,說太辛苦,讓皇后留在開封。
也不同意貴妃跟著去受苦,而其他妃嬪有了身孕,當然也去不成。
皇帝無所謂身邊有無“體己人”照顧,但皇后放心不下,于是,張麗華主動請纓,隨軍出征,照顧皇帝起居。
累是當然累,主要是行軍條件確實艱苦,長途跋涉肯定不舒服,張麗華和幾位隨行的宮女,都咬牙堅持了下來。
當然,她們可以乘車,隨著御營行軍,不用終日騎馬,也不需要日夜奔襲,并不會身處戰場一線。
最危險的時候,就是官軍在桑乾城被突厥大軍圍困之時,不過張麗華可不怕,因為皇帝是不會打敗仗的。
而她,要抓住機會。
出征后,交戰之前,皇帝成日里和將軍們開會,琢磨著如何對付突厥人,沒那心思,所以張麗華不急。
可打了打勝仗后,班師回朝,皇帝也該放縱一下了,但張麗華還是沒等到機會。
沒有機會,鯽魚如何能變成金鯽?
眼見著都到了鄴城,離開封沒多遠了,已經到了適婚年紀的張麗華,愈發焦急起來:什么事都沒發生,我不就白跑一趟了?
她好不容易,才有了單獨陪伴陛下的機會,不甘心就這么浪費。
雖然張麗華知道自己必然會是皇帝的女人,而且年紀輕,得寵的機會多得是。
但現在是最好的時機,幾位妃嬪有孕在身,她有更多機會,得皇帝更多寵愛。
不然,等那幾位生完了,再次“輕裝上陣”,即便皇帝要了她,她能分到的時間,就少了很多。
然而,皇帝的自制力極強,她想過很多辦法“點火”,然而皇帝就是“燒不起來”
“是金鯽,這里的金鯽,數量也不少。”李笠忽然說話,打斷了張麗華的思緒,她定睛一看,看見眼前魚塘里,有不少紅黃色的魚在游動。
魚塘水是一片淺綠,許多鯽魚游在水中,身形不是很明顯。
但紅黃色的金鯽卻不同,因為顏色鮮艷,很容易就引起人的注意,如同一朵朵搖曳的紅花,在一片碧綠的映襯下顯得分外漂亮。
“脆鯇在鄴城,供不應求。”李笠說著說著,又說到了生意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