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,李笠和皇太子李昉閑談,談起一個歷史人物——刁雍。
刁雍,為晉(東晉)尚書刁協的曾孫,刁氏于中原戰亂之際南遷京口,號為“京口之蠹”。
而京口,為北府兵的駐扎地。
某年,刁雍那家財萬貫、良田無數的伯父刁逵,因為一個大頭兵欠債還不起,便將其綁在樹上當眾鞭撻,以儆效尤。
那個大頭兵,名叫劉裕。
后來,劉裕發達了,成了執掌朝政的權臣,當然忘不了那次羞辱,于是,刁氏迎來了滅頂之災。
與此同時,晉國也即將走到末路,晉國宗室司馬休之對抗權臣劉裕失敗,逃入秦國,刁雍便跟著入秦。
之后逃入魏國,成了魏國的官員。
刁雍主動請纓,到黃河南岸(魏、晉邊境)駐防,專門和劉裕對著干。
劉裕代晉建宋,即劉氏宋國,那年,刁雍大概是三十歲。
時光流逝,當刁雍快九十歲的時候,劉宋滅亡。
他看著那個大頭兵發跡、掌權、建國,又看著仇人建立的國家,陷入太子弒父、宗室相殘、最后被人取而代之。
親眼看著仇人的家業灰飛煙滅,可謂一大快事,五年后去世的刁雍,想來是死而無憾。
此外,還有一個人,見證了劉宋從建國到滅亡的過程——瑯琊王琨。
劉裕代晉建宋時,王琨大概二十歲,作為高門子弟,當時已經當官,為郎中,親歷晉帝禪讓、劉裕受禪。
當他快八十歲時,又親歷宋、齊更替,見證了群臣勸進、宋帝禪讓、權臣勉為其難受禪稱帝的全過程。
所以,刁雍和王琨,是經歷或見證晉、宋、齊三代更迭的人。
其實,有這種經歷的人不在少數,無非是不出名而已。
而蕭氏齊國的國祚只是二十來年,所以經歷宋、齊、梁三代的人更多,譬如梁武帝蕭衍。
宋、齊換代時,蕭衍十五六歲,作為蘭陵蕭氏子孫,算是齊國的遠支宗室,后來取而代之,建立梁國,自然是“歷經三代”。
南朝的朝代更替很快,但與此同時,北邊的魏國,經歷了晉、宋、齊、梁,國祚明顯比南邊幾個朝代長的多,這是為什么?
李笠談起幾個“超長待機”歷史人物,以及北魏國祚比南方朝代明顯長很多之目的,就是要讓兒子思考。
讓兒子想想,李氏楚國的國祚,能有幾年?
對此,李昉針對南方王朝短命這一事實,給出分析,認為南方朝代國祚短的原因主要是兩點:
一,宗室內訌,互相殘殺,皇帝和宗室之間勢同水火,導致外人有機可乘。
二,地方勢力尾大不掉,要么地域軍政集團造反,要么地方豪族攛掇出鎮宗室參與權力斗爭,這就加劇了國家的內訌。
于是,每一次內戰,都會導致國力下降,導致失敗方的部分官員投敵。
而這些官員每一次投敵、跑到北邊,都一些地盤拿當見面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