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李笠留給兒子的思考題,在明清時期,少帝即位后坐穩江山的概率還是很大的,除了末期,或者出了奇葩。
但在南北朝時期,少帝很難坐穩江山,無數次皇位乃至朝代更迭,無不說明了這點。
李昉想了想,問:“父親,莫非,這也得靠新體制來解決?”
“是啊,不靠體制,難道靠人?”李笠苦笑起來,“劉宋國祚不到六十年,蕭梁多些,但其實,當年侯景若攻破臺城,梁國不死也殘,國祚估計也不到六十年。”
“就不知,李楚能活過六十年么?畢竟,我們不能保證自己的年齡,恰到好處的結束。”
“也許,父親活得太長,熬死你,導致將來皇太孫即位,亦或是你在位時間不長,未成年的太子即位,到時候,真是...”
人死如燈滅,他再怎么厲害,死后兒孫坐不坐得穩江山,已經無能為力。
但是,完善、改進體制,盡可能增加“安全系數”,確保國祚長一些,還是能試一試的。
劉宋開始的“世家居高位(清貴無實權)、皇子鎮要沖(皇子、宗室在地方拱衛京城)、寒人掌機要,武將執兵權”體制結構,看起來很穩。
但實際上并不穩,所以南朝歷代都短命,問題出在少帝臨朝這里。
少帝臨朝,必然和輔政大臣起沖突,如果不被輔政大臣干掉,就必然把輔政大臣干掉,親自抓權。
但少帝抓權后,基本上不得要領,各種胡作為非,各種作死。
皇權如同一把削鐵如泥的利劍,靠著血統繼位的少帝,可以握著劍柄,卻未必能把劍用好。
無論是把政務委托給自己的心腹,還是自己親自操作,很大概率最后玩脫。
因為利劍可以殺壞人,也可以殺好人,甚至會砍死自己。
人無法確定自己的生死,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,李笠無法保證將來不出少帝,所以把問題留給兒子思考。
“新朝,要有新體制確保穩定,不能走老路,否則....”
他緩緩說著:“總不能,一位鄱陽人,年少時看著李三郎在鄱陽魚市賣魚,年輕時看著李三郎發跡、慢慢身居高位..”
“中年時看著李三郎建國稱帝,年邁時,看著李三郎的兒孫自相殘殺..”
“到他**十歲,李三郎建立的國家亡于內訌,轟然垮塌,于是,一個慵懶的午后,他坐在鄱陽城外碼頭的樹蔭下..”
“看著西流的鄱水,想著李三郎昔日搖船靠岸、拎著魚簍去魚市擺攤賣魚的身影,想著李三郎衣錦還鄉的壯觀情景,唱道...”
“眼見他起高樓,眼見他宴賓客,眼見他樓塌了...”
李笠唱著曲,曲調蕭瑟,帶著些許凄涼。
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年邁老者,坐在碼頭邊上樹蔭下,看著流淌的鄱水,回憶著家鄉名人李三郎的一生事跡,感慨著世事無常。
世間沒有不滅的王朝,但是,李楚的國祚,能不能,能不能久一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