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說到底,還是體制問題,歷代都是如此。”李昉把論據列了一通,給出論點:
“高門士族把持著人才選拔途徑,以武晉升的渠道又很難走,導致地方豪族和寒族子弟在體制內看不到入仕、升遷的前途,就只能另辟蹊徑,選擇投機。”
“高風險高回報的投機,就是造反、政變。”
“地方豪族攛掇外鎮的宗室造反,寒族出身的佐官佐吏鼓動府主造反,甚至大量不得志的士族,也攛掇某位皇子、宗室奪位。”
“只有這樣,他們才能獲得高額的回報,成為新朝或者新皇帝的肱骨之臣,實現人生的大跨越。”
“當國內局勢穩定時,這些人沒有機會,所以,他們選擇投機,人心思亂。”
“這才是病灶,體現出來的癥狀,就是歷代總是擺脫不了的噩夢,宗室殘殺,地方和中樞不斷內戰。”
說了一番,李昉對父親所開出另一個治病藥方夸贊起來。
朝廷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,分士、庶兩榜,給了士、庶子弟一個公平的入仕渠道,之后的晉升,也不在看中門第,而是看重政績。
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得了書、讀得好書,于是,朝廷又給了“武”這條通道。
憑軍功可以入仕,且文武可以轉換,縮短將軍號的階梯,無軍功不得封爵,一些列措施,使得寒族以及根本不識字的平民,有了體制內穩妥的“賣命”升遷途徑。
開設軍校、低門檻的入學資格,軍校畢業生直接為尉官,等等,讓勛貴、官宦們眾多子弟的入仕、升遷有了保障。
子孫后代入仕有了保障,勛貴、官宦們也就放了心。
也讓起于行伍的兵卒,有了從兵變將的機會,這種機會,不是來自自己依附的將領、而是來自體制。
當社會的各階層,都在新體制下,安穩地獲取相對公平、通暢的入仕、升遷渠道,可以按規矩接近、進入權力中樞,維護、爭取自己的利益,他們為何還要投機?
李笠對兒子的夸贊不感冒,他看重的是兒子能想通事情的關鍵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畢竟若大家業,將來總要交到兒子手中,如果兒子成了如同隋煬帝那樣的敗家子,那么他畢生的努力,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。
至于兒子給出的結論,李笠有看法:“投機是肯定會投機的,這是人的本性,因為人性是逐利的,而暴利的誘惑,總是吸引那些膽大的人。”
“即便這新體制穩定下來,也不會缺政治投機的人。”
“目前新體制若能穩固實行,只是初步解決了大環境的問題,但是,政治投機,防不勝防,什么體制都無法杜絕。”
“為什么呢?風險大,回報高,對于某些人來說,是難以抵擋的誘惑。”
“與其寒窗苦讀十余載,參加科舉博個金榜題名,然后在官場熬資歷慢慢升遷,亦或是從軍,在戰場上玩命軍功,還不如...”
李笠看著兒子,一字一句說:“還不如,想辦法接近皇帝、儲君,投其所好做恩幸,憑著南朝歷代‘寒人掌機要’的規矩,直接入中樞,參與決策。”
“這條路的回報,你說高不高?”
“或者,作為某個皇子的親信,策劃奪嫡,文奪或武奪,武奪的話,在地方上起兵的難度極大,但在京城發動宮變,不是不可能。”
“發動宮變,所需投入的兵力相對少很多,數日內就能見結果,若是用做買賣的話來說,就是成本低、變現快、收益超高,你說這買賣會沒人想做么?”
“或者,身為皇帝近臣,在其彌留之際,篡改遺詔,偽造遺命,要么擠掉即位后可能對自己不利的儲君,或者投機,另立新君,以此換得繼續受重用...”
“更要命的一點,一旦出現少帝臨朝的局面,怎么辦?少帝倚重宗室,帝系轉移,倚重外臣,朝代更替,怎么避免這種事情發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