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書令為掛名虛職,有職無權,尚書省事務由尚書省副長官尚書左右仆射分領,這是皇權對相權的削弱,盡可能避免獨相、權相出現。
楚國也有八座尚書,為尚書左右仆射以及六部尚書,延續前朝的八座尚書議事制度,只不過賦予的權力更多,開會的頻率加大、議事的內容和范圍增加。
黃姈回答:“那也只是臨時的呀,長期如此,世人只知政出八座,祭由皇帝了....”
李笠反問:“這有什么問題?皇權和相權,既成矛盾,又是共生。”
”因為皇帝總不可能事無巨細全部過問所有事務,自己獨自來維持整個國家的運轉。”
“他需要官僚群體來分擔行政職能,而總攬官僚體系,就需要集權于丞相。”
“這就是皇權和相權的關系,矛盾而又共生,總是要以某種形式共存,達成平衡。”
“只不過,一旦平衡失敗,就會導致矛盾爆發,然后形成新的平衡。”
“皇權要加強,必然削弱相權,但行政總要有人來做,要有人來總攬、拿主意,怎么辦?當然是分割相權。”
“先把尚書令變成虛職,分為尚書左右仆射,把一人掌握之相權,變成二人分領之相權,一起統領尚書省各曹(部)施政。”
“然后施政時,把六曹尚書拉進來開會,集體決策,進一步稀釋相權。”
“從開始的獨相,變成雙相,再進一步變成群相,避免獨相、權相的出現,但又能保持尚書省的正常運作。”
“然后,把軍權剝開,尚書省變成文官系統的政務執行機構,即便有兵部,但也只是管著一般軍政,管不了軍隊人事。”
“如此,相權對皇權的威脅,就大幅減弱了。”李笠做了個小結,“這是數百年來,歷代皇帝努力的結果,不停地削弱相權,可不是我的臆想。”
“所以,我覺得可以在此基礎上,強化八座尚書議事這一制度,開會議事對議題進行投票表決,承擔起更多的行政職能。”
“當皇帝怠政時,至少尚書省能夠維持正常的施政,不至于荒廢國事,當然,中書省、門下省怎么強化制度保障,另說。”
這道理,黃姈當然明白,繼續幫李笠系衣扣,問:“八個人,若針對某件事投票表決,形成四比四的僵局,怎么辦?”
李笠回答:“群相對于施政進行協調、決策,投票表決,需要有個帶頭人,一錘定音,所以,尚書左仆射,可做首相,表決時,其他尚書是一票,他是雙票。”
黃姈又問:“如此來,尚書左仆射,就有成為權相的可能,他可以對其他八座尚書逐個擊破,安插自己人...”
“那么,我讓八座尚書實行任期制,譬如四年一換,到期必須卸任,不得連任此職,包括尚書左仆射。”李笠笑起來。
“我有個想法,八座尚書的每一任候選人,包括尚書左仆射,由專門的機構根據對應的規則來提名,然后召集特定資格官僚群體,對候選人進行投票選舉。”
“得票多的候選人,自動獲得八座尚書資格,皇帝認可后,敲鑼打鼓上任,開始四年的任期...”
黃姈只覺難以置信:“這怎么能行?讓官僚們自行決定八座尚書的人選,而且還四年任期,這不是亂套了?”
“為了爭位置,官員們就會結成朋黨,相互間排擠、傾軋,遲早要出現黨爭,這是要出大事的!”
“皇帝無權決定八座尚書人選,只能被動認可?這和被架空有何區別?”
“八座尚書,每個都是四年一任,不得連任,國策哪來的穩定而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