紛紛揚揚的雪花,像蒲公英的種子一般隨風飛舞,飛過一排排房屋、樓閣,落在屋檐、樹冠、地面,亦或是落在玻璃窗上。
沒多久,落在玻璃窗上的雪花因為玻璃另一側的溫暖而漸漸融化、變形,滑落窗臺,又再次凍結,積累起來。
玻璃窗的另一面,溫暖的房間里,李笠坐在壁爐邊,就著取暖爐火烤串,新任中書令張鋌作陪。
雖然李笠可以讓人準備好各類肉食,但他烤的還是“魚肉”系列,摻扎著魷魚干,算是自娛自樂。
張鋌也拿著幾串魚肉丸烤著,兩人一邊烤串,一邊聊天,一如當年在鄱陽時那樣。
此刻,同樣如當年,兩人探討著歷史問題,如同兩個故交,烤串聊天。
之所以討論歷史,是因為李笠想要吸取前人教訓,從當今天下大勢之中,找出蘊含著的“時代脈搏”。
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將近三百年的亂世,眼看著結束有望。
但是,天下統一后,并不代表萬事大吉,因為當年,晉國也統一了天下,卻引發了更大的亂世。
李笠不想自己的國家,成為新的晉國,所以要琢磨時代發展的潮流,但想要把握其中的“時代脈搏”,卻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聊著聊著,聊到一個人:王莽。
王莽是西漢末年的人物,以外戚身份篡位,建立“新”朝。
他的上位,是因為前漢晚期面臨空前的社會危機,所以人們希望有一個德高望重的當世圣人挽救蒼生,而王莽,正好合適。
王莽上臺后,進行種種“改革”,譬如“土地國有”、“解放奴隸”。
在后人看來,王莽的許多治國理念和現代人很相似,所以王莽被后世的人戲稱為“穿越者”。
被位面之子劉秀(漢光武帝)擊敗的穿越者。
然而事實上,王莽的施政,并非超越時代千年,而是復古。
所謂的“古”,是八百年國祚之姬周。
那個時代的有識之士,認為只有遵循“古制”,用傳說中圣賢時代的方法,才能將陷入死路的國家救出來。
然而,用上古禮法來治理千年后的國家,后果自然是不如意。
張鋌講解:“當時的國家,土地兼并嚴重,各地豪強占據著天下絕大多數良田、好地,而貧苦百姓無立錐之地。”
“百姓破產,淪為奴婢或強盜,天下各處,群盜蜂起,局勢如同即將沸騰的水,一片末世征兆。”
“所以,許多有識之士急切尋求出路,寄希望于古禮、古制,而王莽,就是他們的代表人物。”
“既然土地被大規模兼并,王莽就行古制——井田制,實行“王田”政策,禁止土地買賣,把土地收為‘王有’(國有)。”
“既然大量百姓淪為奴婢,那好,禁止新增奴隸,禁止買賣奴隸。”
“此外,鑒于缺銅、幣制混亂,以及國家財政虧空的問題,改革幣制,行大錢,甚至宣布黃金一律充公....”
張鋌說到這里,苦笑:“土地改革,得罪了天下豪強地主,這些人,一開始可是大力支持他受漢禪稱帝的。”
“釋放奴婢,意圖是好的,可百姓無立錐之地,給人做牛做馬尚可茍活,被釋放后,無地可種,要么餓死,要么為寇。”
“幣制改革,用大錢、劣錢搜刮了各階層的財富,幣制越改越亂,還不如不改,王莽復古改制,愿望和現實差得太多。”
“人們發現,這個當世大圣人的改革,還不如不改,他們過的日子,比起劉家天子當朝時,更差了。”
“人心思漢,于是,漢室宗親劉秀因時而起,得了河北豪強的支持,很快便力挽狂瀾,再續漢祚。”
李笠有空就看《漢書》和《后漢書》,對這段歷史算是熟悉,而且,他感覺自己有點像王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