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莽的三板斧:土地改革、釋放奴婢、幣制改革,他大體上也是這么做的。
王莽得罪了豪強地主,觸動了舊的既得利益集團,他也得罪了很多人。
可是,他沒那么傻,知道根據現實,進行合適的改革,而不是生搬硬套。
但最關鍵的一點,他的軍隊很能打,誰敢起兵反抗他,誰就要死。
所以,檢寺、檢籍、檢地順利推行,變相推動了土地改革(大量土地開始繳稅),增加了朝廷掌握的戶數(大量隱戶、寺戶轉為編戶)。
而且幣制堅挺、不缺銅(有大銅礦保底)。
與此同時,發展工商業,行廂兵制度(官辦工程隊),吸納無地百姓以及還俗的僧尼,讓他們有個著落,能夠養家糊口。
加上極其能打的軍隊看場子,目前國內局勢一片和諧。
比起王莽新朝的天下烽煙四起,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。
但這還不夠,李笠認為政治體制也得改革,魏晉以來的制度,整體上來說,已經不合時宜了。
而皇權以及適配大一統王朝的國家體制,也得重鑄。
前一個大一統王朝,是晉國,然而司馬氏的統一,不過是更大亂世的開端,其體制可不敢照搬。
至于兩漢的體制,當然也不能照搬,畢竟時代不同了。
而當初后漢(東漢)的衰亡證明,這一套體制,已經不適應時代潮流。
“當時的時代潮流是什么?地方莊園經濟崛起,豪強蛻變為世家,新的政治勢力開始成型。”
李笠開始闡述自己觀點,用后世的眼光,看這個時代的劇變。
“是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結構變化,讓地方大族的經濟實力,有了質的飛越,大族變豪強,豪強開始往類世官宦發展,秦漢的體制已經落伍了。”
“漢武帝拼命打壓的地方豪強們,在漢元帝時期徹底失控,迅速膨脹,社會矛盾尖銳,引發嚴重的危機,才有了王莽復古改制的鬧劇。”
“但事實證明這條路走不通,于是,豪強地主們支持宗室劉秀再續漢祚,而豪強們,在后漢時期,迎來了大發展。”
“累世官宦的豪強,蛻變為士族、世家,四世三公的世家,想要掙脫舊體制的束縛,獲取更大的利益,于是,天下大亂,三國鼎立。”
“魏文帝曹丕為收買人心,讓士族們把持九品中正制,士族們有這個利器,得以占據大量資源,實力迅速膨脹起來。”
“九品中正制,是士族政治的根基,而九品中正制的根基,是莊園經濟占主流的社會現狀。”
“大大小小的莊園,為士族們提供大量資源,維持著家學,維持著門生故吏的關系網,他們依仗九品中正制,把持著政治資源,壓制寒族和平民。”
李笠說到這里,提出自己的看法:“我認為,當前時代的脈搏,經濟上,還是以莊園經濟為主。”
“觀念上,依舊士、庶有別,人們對士族的敬仰以及羨慕依舊滔滔不絕,士族們的自矜,還是會大行其道。”
“寒士雖然痛恨士族把持政治資源,但他們想要的,還是成為士族的一員,數百年來,根深蒂固的價值觀,就是士族為上流。”
“人人都仰視著士族,這就是巨大的慣性,不以個人意志而轉移。”
“所以,朕百年之后,肯定有官員前仆后繼的上書請愿,請求皇帝給士族們以減租賦、免勞役的待遇。”
“這口子一旦打開,必然走回老路,大量田地和戶口,開始從官府的黃冊里消失,再次成為大小莊園的名下土地和隱戶。”
“而人們對世家高門的追捧,對士族清流的高貴憧憬,會讓這些天生貴種,在政治上遲早獲得卷土重來的機會。”
“尤其是宰輔級別的高官,也許,還是會被世家子弟把持,因為世家們長期聯姻,相互扶持,操縱選舉,事半功倍。”
李笠說著說著,吃了一口魚丸:“他們忽悠不了朕的兒子,就會忽悠朕的孫子...漢宣帝對兒子元帝的擔心,遲早會上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