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如為了避免獨相導致權相的產生,皇帝用群相分擔相權。
不如讓皇太子(皇子)的老師變成學校的“群師”,玩伴變成同班同學這一“群伴”。
此外,每三年,換一個學校,換一批同學,能加大“稀釋力度”,并確保皇太子(皇子)的同學,都是靠著成績優秀、表現出色,才能和皇太子同班。
第一階段,十二歲到十五歲這三年,在初級學校讀書,學的是基礎文化知識。
第二階段,在初級學校畢業后的皇太子(皇子),進入預科學校讀書,換一撥老師。
而同班同學,根據“升學考試成績”重新排位,確定和皇太子(皇子)同班學習的資格。
第三階段,在預科學校畢業的皇太子,進入軍校學習。
同理,他在預科學校的同學們升學后,根據升學考試成績,重新分班,其中的佼佼者,成為皇太子同班同學。
那么,從十二歲,到二十一歲,九年的時間、三個階段,皇太子的老師和同學(玩伴),換了三撥。
老師分三撥,三年一換,自然就無法對皇太子的政治傾向進行干預,無法給皇太子“洗腦”。
同學經過兩次升學考試的篩選,那些只會溜須拍馬、無心學習的人,自然就會被升學考試篩掉。
最后,陪著皇太子在軍校讀書的同學,至少都是成績優異、表現良好的人。
當皇太子畢業,開始處理政務,這些同學,就是他最好的班底人選。
軍校畢業的學生,本身就是青年軍官團的一部分,自然會維護武人的地位,也利于皇太子親近青年軍官團,畢竟多了校友、同學的關系。
將來繼位后,更有把握盡快掌握軍隊,獲得軍隊基層的有力支持。
如此一代代循環下去,李笠那日擔心的問題,至少發生的幾率會大幅減少。
而這三級學校無論有無皇子就讀,一直辦學,如此,可以穩定培養年輕軍官,并給軍屬、官宦子弟一條穩定、可行的上升途徑。
這辦法簡單可行,李笠其實也能想到,只是關心則亂,總想著自己子孫可能會被人忽悠,應對的策略便往大的方面去想。
卻不知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,就是很好的工具。
堅持實施起來,不僅可以避免子孫思想被人帶歪,還能盡量防止子孫親近小人。
李笠大概說了一番,點明一點:
“如果有人,能從十二歲入學開始,以同學的身份,陪伴皇子們走完九年求學路,那么,他本身就經受住了考驗。”
“有資格成為皇子將來開府、視事的班底人選。”
李笠說到這里,看著兩個當娘的:“用完整的教育體系,為皇子們提供、選拔良師益友,可不比我們給他找單獨的老師,找單獨的玩伴,好得多?”
這么一說,薛月嫦和薛月娥理解了,張麗華也若有所思。
但一想到接下來,兒子只要在校讀書,就有和同學打群架打得鼻青臉腫的可能,當娘的又開始坐立不安。
對此,李笠依舊看得開:“年輕人火氣大,一言不合就約架,打起架來不講武德,往臉上招呼,這算什么呢?打完架一起玩耍,也是常有的事。”
“他們能有自己的朋友,自己的朋友圈,可是好事情,我們做父母的也省不少心。”
“再說,我們總不能護他們一輩子,將來的路,他們得自己走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