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這種知識,其實等同于民政中的物資轉運、人員征發和管理知識,無非是辦的事是民政還是軍務,所以被視為“吏學”,不受“主流”重視。
只有那些具備地方執政經驗,或者打過許多仗的將軍,才會對后勤運輸、保障知識,有不同程度的了解。
甚至,軍事后勤、保障知識,成了“將門家學”的一部分,長輩將其作為家傳知識,傳給自家人。
而不會作為學校的教育內容,對學生進行教授。
如此一來,戰略層面的后勤規劃、成本估算,一般需要民政官署的人員來承擔,但戰場軍事運輸和安全環境下的民政運輸又有不同。
導致估算出來的后勤成本,只是個大概的數字,而等到戰爭開始后,基本上大幅上漲是必然。
所以,想要較好的估算軍事行動的后勤成本,并在開戰后,控制后勤成本的上漲,需要有地位高、專業知識豐富的專業人員來承擔這一職責。
于是,參謀一職應運而生。
參謀,由一定級別的軍官擔任,要有帶兵經驗,入軍校學習專業知識,畢業后履職。
作為一個群體,全程參與到作戰、行軍、后勤的謀劃中去,參與決策、執行以及監督。
所謂“專業知識”,以后勤運輸計,有幾點要很專業:
一,什么規格的橋(橋面寬度),其每小時通行能量(人、車、馬)是多少,要掌握。
二,各種典型道路路況,每小時通行量(各類運輸工具)是多少,要掌握。
三,水路運輸,不同水位,能有什么吃水量的船只通行,每日貨運量最大能有多少,要掌握。
四,水、陸轉運,如何調度、調配人手,如何編組人力運輸隊、畜力運輸隊。
以上總總,其實都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,將其量化,用“每小時通行量”、“每日貨運量”等指標,來量化后勤運輸、保障各環節的成本。
如此一來,可以在開戰前的“廟算”環節,根據作戰方案,規劃后勤補給路線(糧道)。
給皇帝和宰輔們擬定幾套合理的后勤方案,估算相應的后勤成本。
開戰后,可以盡可能控制后勤成本的增加,盡可能避免成本失控。
只有后勤穩了,前線軍隊才穩,將領才可以更加從容和敵軍周旋。
當然,參謀的職責不光是保障后勤,還要參與作戰、行軍規劃,用集體的智慧來協助軍隊打勝仗。
參考后世,專業化的“參謀部”,應該是一支新式軍隊的大腦,而依賴天才將領帶兵挑大梁的傳統做法,變數太大了。
畢竟天才難得。
李笠見兒子問問題問得起勁,思緒很快飛到別處。
皇帝要掌握軍隊,位置才坐得穩。
但并不是每一任皇帝,都具備過硬的軍事素養,以及戰略眼光。
那么,依靠參謀制、軍校軍官團、基層軍士等一系列手段控制軍隊,并指揮軍事行動,就是他留給子孫的財富。
而現在,他要做的頭等大事,就是統一天下。
這件事,不能再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