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便不用馱畜,兩個人負責一輛獨輪車,其糧食消耗,要比用馱畜少很多。
這在特定地區的長期陸地運輸十分重要,可以在維持基本的運輸能力前提下,降低后勤成本。
什么是“特定地區的長期陸地運輸”?
特定地區,即太行山脈。
楚軍要攻河東地區,路線有兩條,一條路線,是直接翻越太行山脈,往晉陽而去。
第二條路線,是從幽燕出發,走北道繞行,從恒州地區南下,攻雁門關,再攻晉陽。
經過參謀司的研究和推演,第二條路線的后勤運輸壓力極大,運輸成本相對高很多。
所以,第一條路線比較合適攻齊。
雖然山區運輸也不容易,但使用獨輪車(鐵輪)作為運輸工具,能以較低成本,完全靠人力推獨輪車,穩定維持“糧道”。
之所以主要用人力拉車而不用馱畜,是為了省糧草,把省下來的糧草,補給前方將士、戰馬。
參謀司的參謀們,經過大量的論證,制定的后勤運輸方案,可以保證十萬官軍主力跨越太行山攻河東時,一年內后勤無憂。
相關的方案,以及具體實施方案,李笠已經和宰輔們看過,也召集了軍中相關人員開會議過幾次,確定大體沒問題。
李昉也看過方案,想到方才父親特地講解的“釣魚工程”,他便和幾個參謀探討起來。
他不問“物”,問的是“人”。
大量調動人力來維持“獨輪車運輸線”,這些人力當然是太行山東的河北地區百姓。
這些百姓被征發服勞役,參加滅國之戰,因為山區運輸十分辛苦,而且持續時間長,服役期限必然超過一個月。
那么,他們家中怎么辦?到了農忙季節,家里農活誰來干?
一個壯勞動力長期離家,家中經濟來源少了,萬一碰到急事,家里老弱婦孺無依無靠,或者舉債,然后因為收入減少,還不起,利滾利,怎么辦?
服役的青壯,在運輸期間,吃住條件如何保證?若病了,怎么安排治療、休息養病?
是不是要帶病運輸?
如果戰事真的持續將近一年,這么多青壯的輪休,怎么才能做到公平?
李昉問的問題,全都是關于服役百姓該如何組織、管理、獎懲以及安頓。
道理很簡單,他要提防被人“釣魚”,因為一旦“工程成本失控”,會禍害許多百姓。
青壯勞動力,是各自家庭的頂梁柱,頂梁柱沒了,家也就沒了。
而這一個個家庭,就是王朝的根基,代表著賦稅,代表著服勞役的勞動力。
李笠見兒子問得很仔細,沒有打擾,看著幾個侃侃而談的參謀,很滿意:專業人士,就該有專業人士的樣子。
自從有了戰爭,就有了后勤運輸、保障,所以,后勤運輸、保障的相關知識,自古以來就有。
但這種知識上不得臺面,因為對于士人而言,粗鄙軍吏掌握的技能,不值一提。
教人如何打仗的兵法,倒是有不少傳世著作,這些兵法,當然會強調后勤的重要,但具體怎么保證后勤,不會說太細。
而具體詳細描述軍事后勤技術的書,甚至專門的軍事后勤學說,沒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