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必然行動遲緩,這對于快速開路的前鋒來說,派不上用場。
所以為了盡快給行軍開路,他們只能靠人力攜帶鐵筒、彈丸和火藥行軍,到了現場,伐木制作簡易火炮來攻陭氏關。
一番準備過后,香也燒了,拜也拜了,炮兵們不忘給幾個木炮貼上出征前就準備好的“千萬不要炸膛符”。
然后點燃其中一門的引信,先試射,然后根據試射結果,調整其他炮的炮口角度。
須臾,雷鳴聲起,木炮的炮口綻放出火光。
幾乎是與此同時,陭氏關門洞上方、箭垛下方的墻壁,騰起一陣煙霧,石渣飛濺。
煙霧散去,石砌的墻上出現一個明顯的坑,驚魂未定的守軍們探出頭,四處打量。
楚軍會妖術的傳言,果然是真的,方才對方施展妖術,集中石墻,他們站在墻上,只覺得地面顫抖。
卻見前方一百五十步外的空地上,又綻放出幾團火光。
。。。。。。
驚雷在群山上空炸響,撼動四方,瓢潑大雨之下,沁水水位暴漲。
大量河水奔流在山谷之中,發出巨大的聲響,宛若巨龍在咆哮。
陭氏關旁,沁水河段,幾道臨時架起來的過河便橋,在激流中頑強屹立著,大量楚軍兵馬冒雨過河,踏著便橋往西而去。
橋西岸,現場教學的軍校教員,向實習的軍校生講解行軍橋的搭建要領及注意事項,師生都身著蓑衣。
“搭橋,要按規格來搭,不同規格的橋,通行能力各有不同,要想保證軍隊快速過河,橋的通行能力很重要!”
雨聲很大,所以教員說話幾乎是吼:
“夏季在山區行軍,極易遇到暴雨過后河水暴漲的情況,所以無論是行軍、扎營還是搭橋,都要考慮大水...”
“浮橋倒是可以隨著水位上漲而上升,但浮筒或簡易木船做起來麻煩,直接伐木搭橋,也能更好地讓重車通過....”
學生們聽著教員的講述,目光卻聚集在河中一處便橋上。
那便橋的結構,他們認得,是典型的“重載橋”:
橋面下的支撐結構是“人字形”,橋面上又有桁架,能夠強化橋身,以便通行載重量極大的車輛。
而此刻,就有沉重的軍械車在過橋,馬夫奮力驅趕著拉車的馬,后面,又有兵卒奮力推車。
車走在便橋上,橋身似乎為之下墜,或者,是大伙看花眼了?
學生們看著這些車過橋,有些提心吊膽,幾乎連呼吸都慢了許多、輕了許多,生怕自己呼吸的動靜太大,把橋給弄塌了。
這些馬車,裝的是某種大型軍械,連同其“彈藥”,每一輛車的分量都很重,所以運輸不易,行進速度很慢。
加上夏季行軍,山區經常下雨,所以這一路過來,運輸隊可是吃了不少苦頭,交通調動也讓人勞神,他們現場實習,體會很大。
但只要將這些軍械運出群山,進入山那邊的河東地界,吃苦頭的,就會是敵人。
聽講的學生之中,王頍沒有看軍械車過橋,而是看著河水發愣。
夏季作戰,降雨是個問題,尤其山區行軍,十分麻煩,因為雨來得快,又容易發大水,走在河谷里的軍隊,一旦遇到山洪暴發,很難躲得掉。
“太行南道行軍”翻越太行山去河東,遇到降雨,行軍速度必然大受影響,這是戰前就考慮到的。
交流好書,關注vx公眾號.【書友大本營】。現在關注,可領現金紅包!
所以,他兄長指揮的“太行北道行軍”,想來此時行軍也不易。
但是,因為戰前做好了充分的謀劃,參謀們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到了,所以,各行軍的準備都很充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