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期中的大戰,隨著一場暴雨的到來,暫時打不起來了。
汾水畔,位于較高地勢處的周軍軍營,此時到處一片泥濘。
上漲的河水,并未危急營地安全,但連日大雨,營地難免被雨水浸泡,到處濕漉漉的。
周軍主帥韋孝寬,站在大帳門口,看著帳外的瓢潑大雨,不知是該慶幸,還是煩躁。
數日前,他判斷楚軍要進攻,于是調兵遣將加強防御,現在,雨一直下,仗打不起來,己方暫時無憂。
卻也因此止步于平陽南郊,也不知晉陽那邊,情況如何。
夏秋之際雨水多,并不奇怪,平陽這里下大雨,北邊晉陽那里,想來雨水也不少。
那么,翻越太行山而來的楚軍,即便兵臨晉陽城外,也攻不了城。
如此,只要雨水多,楚軍的攻勢就會變得斷斷續續,而糧草運輸也會變得困難。
畢竟,楚軍是要從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地區,通過井陘、滏口陘,運輸糧草到太行山西麓的河東地區,雨季走山路運糧草,可不容易。
進入河東地區的楚軍,數量不會少,人和馬的需求,都要靠山路來維持運輸,難度可不小。
加上糧草的運輸,本身也需要大量青壯和牲畜來承擔,這些人和牲畜,同樣也會消耗大量糧食和草料。
所以,時間拖得越久,楚軍的糧草供應就越緊張、處境就越微妙。
除非對方之前有充足的糧草儲備,否則,一旦天公不作美,持續下大雨,導致戰事遲遲無法有突破性進展...
楚軍搞不好會因為糧草接濟不上,不得不撤軍。
真要是這樣,就好了。
韋孝寬看著外面的大雨,覺得有些無奈,打仗打得需要靠天氣來逼退敵人,這仗打得可真無奈。
不過,天氣本身就是影響戰爭的因素之一,楚軍在夏季出兵發動進攻,那就得有覺悟:碰到連日降雨導致戰事延誤,后勤運輸愈發困難。
巡營歸來的將領們,入大帳,向韋孝寬稟報各營情況,簡而言之,一切正常。
因為汾水在雨季容易發大水,所以周軍營地選址時就選在地勢較高處,避開汾水最高水位。
倒不是防水攻,因為楚軍想要在這片地區的汾水上游筑壩蓄水的話,短時間內是很難做到的。
周軍如此看重營地地勢,主要是防大雨過后河水暴漲,導致營地被沖,或者被水泡。
若被水泡,營地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四處溢流,兵卒和牲畜容易患病。
現在,不存在這種問題,雨再怎么下,上漲的河水,都淹不到營地。
而說到連日大雨導致戰事中斷,有將領打趣,說這正是兩國“五行”的此消彼長。
周國立國時,定“水德”,所以戎服為黑色,楚國是“火德”,所以戎服為紅色。
以五行學說而言,水克火。
楚軍那傳言中的大威力兵器,看樣子是和火有關,畢竟都少不了“火光閃爍”的描述,所以,應了“火德”。
現在看來,連日大雨,“水德”壓過“火德”,即“水克火”,對己方還是頗為有利的。
這“五行相克”、“水德壓過火德”,不過是那么一說,卻也博得諸將的會心一笑。
這場雨,恐怕還要下幾天,所以,大仗打不起來,不過該有的提防得有,韋孝寬布置防務,重申千萬不能麻痹大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