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此,還特意提起老對手,齊國的段韶,作為警示:
“昔年,東國的段韶,就是一不留神,被人用水攻,打得兵敗身亡,前車之鑒,諸位,當謹記在心。”
他這么一說,將領們的輕松之情消失不見。
段韶的大名,周國上了歲數的將領都知道。
段韶能征善戰,三十多年前的洛陽邙山之戰,奸相高歡被官軍(西魏)追得孤身而逃,大將賀拔勝帶人追擊,眼見著就要生擒高歡。
卻被段韶單騎攔截。
段韶騎馬射箭,射倒賀拔勝的坐騎,又接連射倒賀拔勝的隨從,保得高歡逃過一劫。
所以,段韶的個人武藝,以及帶兵打仗的能力,都是出類拔萃的。
結果,將近二十年前,段韶在攻打徐州時,一時不慎,被梁將李笠以水攻,打得兵敗身亡。
這前車之鑒,確實要謹記在心,官軍扎營河畔,取水方便、交通便利的同時,確實要防河水暴漲,以及敵軍施展水攻。
連日暴雨,汾水水位暴漲,所以軍中有人專門觀察水位,一旦發現異常,立刻上報。
現在,水位在漲,但看樣子,不可能沒過營地,所以沒什么好擔心的。
至于水攻.....怎么可能會有水攻?
將領們想得明白,楚軍根本就不可能有機會,無法從容在上游地區筑壩蓄水。
斥候可都是探得清楚,上游數十里地界,根本就沒有楚軍筑壩的跡象。
。。。。。。
綿綿細雨中,楚軍大營邊上,行軍總督武祥冒雨巡營至此,站在幾座炭窯邊,看著已經改做烘干窯的窯爐,問窯工:
“忙得過來么?全軍上下,那么多人的衣物都要烘干。”
燒窯的窯工回答“忙得過來”,武祥點點頭,轉頭,對跟著巡營的實習軍校生講解:
“雨季行軍打仗,衣物的干燥是個問題,將士們的衣物或者被褥若終日濕漉漉,很容易生病。”
“尤其貼身衣物,若不能保證干爽,皮膚容易漚爛,而干糧等食物也容易發霉,將士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住宿,很容易生病。”
他簡要的說了一通,有“實習生”舉手,得他同意,便問:
“節下,請問這炭窯的搭建,從一開始,就是考慮到連日大雨,將士們的衣物需要大量燃料來生火、烘烤么?”
武祥稍微遲疑了一下,回答:
“是,有備無患,雨季行軍作戰,尤其要注意囤積燃料,不然,即便是現場砍伐樹木,木柴都是濕漉漉的,不好燒不是?”
這解釋有道理,實習生們點點頭,又問了一些問題,不過,這些問題,都是陪同巡營的將領們來解答。
武祥看著眼前這幾個炭窯,想起方才的回答,心中一嘆:不是故意隱瞞,實在是關系機密。
此次出征,大軍要翻越太行山,攻擊河東地區,因為軍中配備了火器,所以需要動用大量火藥。
那么問題來了:因為火藥的用量很大,但經由山路長途運輸十分不易,且路上容易出意外,譬如火藥意外爆炸,所以,參謀們擬定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案。
大量的火藥,都是到了目的地后,譬如平陽地區,再“現場配制”。
火藥的成分對外保密,但“有司”的相關人員清楚其成分:少量的硝、硫磺,大量的木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