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行軍只需要攜帶大量的硝和硫磺,到了目的地后,現場伐木燒炭,然后用專用設備把木炭研磨成碳粉。
再嚴格按照配比,“現場配制”火藥即可。
如此一來,即解決了大量火藥在長途運輸過程中“易爆”的問題,也使得運輸隊的負擔少了許多。
當然,因為沿途要使用火器攻堅,必要的火藥攜帶量還是要保證的。
武祥正要給“實習生”們講解一些雨季行軍作戰的注意事項,隨行的參謀看了看懷表,低聲提醒:“節下,時間差不多了。”
“是么?準備得如何了?”武祥問,參謀回答:“都準備好了。”
武祥點點頭,帶著實習生們,轉到營地西側,登上新搭建的一個高臺上。
高臺上有雨棚,所以登臺的人們不用擔心淋雨。
“大伙應該都已經知道,大雨之后,河水必然上漲的道理。”武祥大聲說道,指著西邊平陽城,指著平陽城后的汾水。
“誰,能告訴我,河東地區的整體地形,像什么?”
實習生們紛紛舉手,武祥點了一個:“你來說。”
“是,節下。”那實習生干咳幾聲,說:“河東地形,為南北走向,考慮到平地和山地的形勢,類似一個葫蘆..”
“晉陽所在平原區域,為葫蘆的上半截,平陽所在平原區域,為葫蘆的下半截,汾水自北向南貫穿而過。”
“而葫蘆那收窄的腰部,為狹長的汾水河谷,是南北走向,此谷名為鼠雀谷,有道路連接晉陽、平陽兩大地區,自古以來,為兵家必爭之地。”
武祥又問:“鼠雀谷,或者說,這道狹長汾水河谷沿途的幾個要地地名?”
實習生回答:“北端介休,南端永安,又稱霍邑。”
武祥再問:“汾水向南出了河谷,谷口以南是何地?”
實習生們已經研究過河東地形,對各地地名頗為熟悉,不假思索:“是洪洞,洪洞距離平陽,大概四十余里。”
武祥很滿意這個回答,看著學生們,問第二個問題:
“如果我軍要在汾水上游筑壩,蓄水,然后掘壩放水,淹下游平陽城,乃至汾曲的周軍,可行么?”
實習生們搖搖頭:“不行。”
“你們說說理由?”
“節下,這和地形,以及戰場形勢有關...”
武祥見時間還早,便讓實習生們講講自己的看法,既然學生們來戰場實習,就得根據實際戰場形勢、地形,對仗怎么打,有自己的理解。
實習生們先開個小會,匯總意見,然后由代表來發言。
他們不清楚武總督為何讓他們登臺遠眺,不過既然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,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。
他們認為水攻不現實,是因為自河谷出口以南,地勢豁然開朗,想要在汾水上筑壩蓄水,工程量很大。
真要筑壩蓄水,確保蓄水量達到消滅數萬敵軍的規模,那工程量等同于將在開闊的平陽地區,修建一道橫跨東西的長墻(長壩)。
即便是平日,這樣的工程耗時都不會短,遑論如今正在打仗,敵軍不可能坐視官軍從容筑壩蓄水。
武祥點點頭:“道理沒錯,所以,周軍只會提防雨后汾水水位上漲,不會提防我軍用水攻,因為我軍根本就沒有條件施展水攻...”
他一邊說,一邊環顧實習的軍校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