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,開封一隅,某館舍,和家人一起被臨時安頓在此的唐邕,用完晚膳后,看起剛到的幾份報紙。
唐邕之前就知道楚國有名為“報紙”的刊物,其上刊載著各類新聞,以及官府的一些重要通告。
而下午到傍晚這段時間才銷售的報紙,無論名號是什么,都屬于“晚報”這一類別。
人們買了晚報,正在晚飯前后閱讀,可以打發時間。
現在,他看報紙,正是打發時間,順便了解一下楚國的情況,因為這些報紙上有形形色色的新聞,可讓讀者了解時事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。
唐邕作為亡國官員,如今在開封等候安置,他判斷自己在新朝的仕途,大概沒有什么指望。
但不妨礙他了解這個新朝廷的情況,畢竟,閑著也是閑著。
可看了一會,他被一篇“評論文章”吸引了注意力。
這文章的題目名為“論稅制”,內容就是論述稅制改革的必要性。
這樣的內容,事關國務,但行文卻很“白”,給人以“下里巴人”的感覺。
唐邕看了看,判斷這文章,就是向那些沒有讀過書、不知道什么大道理的平民百姓,論述稅制改革的必要性。
其文大意如下:
歷朝歷代,事關國運的一件事,是收稅。
朝廷必須能夠征收到足夠的稅,才能維持秩序,保國安民。
道理,和人必須每日進食一樣。
如果一個人,每天喝粥吃野菜度日,那就只能說是活著,干不了重體力活,身子骨經受不住每日奔波。
這就改善不了生活,一直窮苦潦倒,遇到危險時,沒法保護自己和家人。
甚至體弱多病,整個人病怏怏的,時日無多。
所以,收稅很重要,但一味地把賦稅分攤到平民身上,這就是飲鴆止渴:
百姓活不下去,就會揭竿而起,屆時遍地烽煙,國運也就差不多到頭了。
那么,主要的稅該怎么收呢?
自古以來的收稅辦法,是按戶或丁來收,譬如一個縣的賦稅多寡,取決于戶數,或者戶中細分的丁口數。
當然,戶也分貧富,但實行起來,對稅額的影響,其實不是太明顯。
文章作者認為,這種收稅方式,看上去很公平,但實際上不公平。
因為戶有貧富,收入不同,承受能力也不同,富戶家有百石余糧,貧戶家里米缸能餓死老鼠。
若官府加派賦稅,每戶多征十石,富戶能立刻拿出來,不會影響生活,而貧戶就只能去借糧食來繳,且必然是高息借貸。
然后利滾利,還不起,家破人亡。
作者又舉例;災年,家有存糧的富戶,可以平安度荒,而家中米缸能餓死老鼠的貧戶,若無官府賑濟,就只能靠借貸來度日。
然后利滾利,還不起,把僅有的家產都填進去,甚至賣兒賣女,最后家破人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