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殿,李笠接見故齊官員唐邕,詢問代、朔邊事,聽聽唐邕對當前塞外形勢的分析。
李笠提前幾日讓人將相關資料拿去給唐邕,所以今日唐邕是有備而來,面對李笠的提問,侃侃而談。
一,對邊地、山區雜胡的整頓,勢在必行,譬如代、朔以及太行山區。
這里的山區有大量雜胡聚集,其成分復雜,多有躲避戰亂的編戶民或者潰兵,而山中土地產出很少,一個個雜胡聚落就是一個個賊人窩,對附近州縣構成威脅。
也威脅了太行各陘的交通安全。
之前,齊國時常發兵對山區雜胡進行清剿,攻破山寨,將大量人口遷出,重新編為民戶。
現在,因為楚、齊兩國戰爭,大量潰兵和避難百姓逃入山中,使得曾經蕭瑟的一個個山中聚落,再度死灰復燃。
所以,得再次清理一番,消除隱患。
二,對草原的經營,若扶持某部落來對抗突厥,這其實是養虎為患。
因為草原的生活習俗和中原截然不同,那些被中原朝廷扶持的部落,一旦羽翼豐滿,必然反噬,而不會做中原朝廷的封臣。
那么,楚國擬定的“堡壘推進”加上“武裝經商、放牧”戰略,從長期來說,效果肯定好。
不斷地吸收歸順部落,卻又讓其互不隸屬,以堡壘區為依托,平日放牧,戰時助,成為中原朝廷的“看門犬”。
然后借助經商(其中也包括邊地豪族),不斷對外擴張,隨著“堡壘區”的擴大,將磧南草原(包括各水源)牢牢控制。
但是,百年之后(意指李笠去世),子孫們,能持續這個國策么?
唐邕認為,這樣的國策,要持續至少三代人,才能有顯著效果。
確保中原朝廷將磧南草原完全控制,并能對磧北地區形勢進行有效干預,避免強大的草原霸主出現。
對于唐邕的疑問,李笠給出回答:
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,一項國策能否長壽,無非是看其受益群體的大小。”
“如果,堡壘推進的同時,帶來大量的牧場,以及愈發豐厚的邊貿利潤,讓朝廷、邊地州縣、邊地豪族,以及歸順部落,都獲得好處。”
“那么,這樣的國策,又如何會被廢除呢?”
李笠說著說著,拿民間一句俗語做了比喻:
“斷人財路,如同殺人父母,若這項國策,從地方到中樞,從邊地到京城,形成了巨大的利益群體...”
“哪怕是皇帝突然想改變,也會招來朝野激烈反對,改變不了。”
這么一說,唐邕明白了。
李笠的執政風格,就是誘之以利、軟硬兼施,這是他十余年來根據掌握的消息,得出的大概結論。
現在聽“當事人”親口說出來,確認無誤。
譬如檢寺,并不是單單靠著政令,簡單粗暴的奪寺產、強迫僧尼還俗。
而是打著“清理佛門敗類”的招幌,讓一些大寺廟和有名望的高僧,以進行考核的方式,對各地寺廟和僧尼進行整頓。
如此一來,至少在佛寺這一方,能拉攏不少有實力的“友軍”來助戰。
畢竟手中掌握“考核權”,對于這些寺廟和僧人來說,是巨大的甜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