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森和楊氏做了近二十年的夫妻,楊氏平日里,很少說起關于皇帝的話題,如今所說,讓梁森頗為震驚。
因為楊氏的話,觸碰了他一直在想,卻又有些回避的區域。
“陛下是個好人,是個奇才,有很強的能力和手段,所以,有很強的自信。”楊氏當做沒看見梁森的表情,緩緩說著。
“他若在時,絕不會做鳥盡弓藏、兔死狗烹的事情,所以,只要他活著,你,武公、彭公等元從故舊,就能悠哉悠哉過日子,共富貴。”
“畢竟,共患難的交情在那里。”
“可一旦他先走了,你們怎么辦?如何與新君相處?”
“陛下肯定優先考慮新君能否坐穩位置,但又想你們能有善終。”
“然而開國勛臣和新君,本來就難相處,稍有不慎,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,這幾百年來的教訓,還不夠多么?”
楊氏出身官宦人家,所以見識和尋常民女有所不同,梁森嘆了口氣:
“我知道,我知道,所以,無論陛下怎么安排,我都會服從,不會有一絲猶豫,不會有一點怨言。”
楚國建國后,梁森似乎沉寂了,雖然不能說被皇帝疏遠,但很少領兵出征,更多的是扮演“看家人”的角色。
皇后之兄黃?也是如此,而武祥若不是成了皇太子的丈人,有了此次領軍出征的機會,大概也會和梁森一樣,依舊留守國內。
彭均其實也差不多,不過此次出擊洛陽,倒是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。
這一切的后面,其實有一個原因,梁森不需要楊氏提醒,自己已經想出來了。
李笠并不是忘了他們這些“老伙計”,也不是不能共富貴,之所以如此安排,有各種原因。
但最根本的原因,是為了以后著想。
楊氏說得對,開國勛臣,如何與第二代的皇帝相處,是很微妙的事情。
李笠肯定不想看到自己走了之后,兒子和老伙計們發生沖突,水火不相容,所以,才有了一些一系列的布置。
但是,這些布置需要時間來完善,所以楊氏才會關注李笠的身體健康。
新君將來能否坐穩皇位,勛臣能否為新君所容,新君和勛臣們能否共存,一系列問題,最終還在李笠的壽命長短與否。
如果李笠有充足的時間來完善布局,皇位的傳承會順暢,新君即位后,政局才會穩,勛臣們和新君,才能共存。
如果李笠在位時間短,那么,新君即位后,血腥的清算,難免發生。
屆時,首當其沖的,就是他們這些開國勛臣。
“陛下這些年打的打仗,舍我們不用,用其他人挑大梁,首先是收攏人心,畢竟,楚國不能僅僅是鄱陽人、徐州人的楚國。”
梁森輕聲說著,讓夫人知道,其實自己是仔細琢磨過的。
“但是,要用官位、爵位收攏人心,總不能白給,那就得給對方立功的機會,所以,這些年來,當年梁國各派系的武官,都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。”
“他們和部下,以及許多將士,在陛下的指揮下,不斷打勝仗、立軍功,以此加官進爵,分田地,心,自然就向新朝靠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