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我們幾個,在陛下御駕親征期間,留守后方,即是穩定人心,也是以防萬一,萬一陛下出征途中有不測,我們,可以輔佐太子登基,穩住局面。”
“所以,太子的舅舅一直沉寂,原因就在此。”梁森接過楊氏斟來的茶,一飲而盡,接著說。
“若陛下出了意外,太子倉促即位,雖然有我們幾個元從扶持,且皇后成了太后,也能鎮得住我們幾個,但新君總得有舅舅來做依靠。”
“這是陛下對我們幾個的掣肘,但是,陛下也要提防外戚。”
“所以太子的舅舅現在就必須沉寂,免得將來外戚把持朝政、架空新君,屆時,我們幾個老伙計可對抗不了。”
“然后,還讓太子娶了武公的女兒,如此一來,一旦陛下出了意外,太子即位,雙外戚相互掣肘,至少,太子就有了更多的周旋空間。”
“那么,陛下‘以防萬一’的布局,近期來看,就是讓我們這些元從班底,抗衡其他文武官員,保太子坐穩皇位。”
“然后,外戚和我們這些元從相互掣肘,兩家外戚,又相互掣肘。”
“而我,因為弟弟梁淼和宗王李昕關系不錯,所以,又能以宗王加勛臣的組合,掣肘兩家外戚。”
“既然梁淼要受重用,那么,我這個當兄長的,就要沉寂些,不然梁家兄弟在朝中如日中天,反倒會樹大招風。”
楊氏靜靜的聽梁森分析時局,她發現枕邊人果然是外表粗、內心細,梁森繼續說著:
“所以,陛下設計了一個復雜的制衡局面,來保證自己一旦出意外,太子倉促即位后,國內政局不會失控,權力平衡能夠維持下去。”
“這是一個很精密、復雜的機器,但是,陛下常說,越復雜、零件越多的機器,就越容易出問題。”
“所以,我認為,越復雜的制衡,其實越容易失衡。”
梁森雖然小時候沒條件讀書識字,但是在李笠的督促下,“亡羊補牢”,又讀了許多史書,聽人講解,知道了許多歷史故事。
以及經驗教訓,現在舉例:
“晉武帝司馬炎,知道自己兒子腦子不好使,于是為了讓兒子將來坐穩江山,殫精竭慮,設計了一個復雜的權力制衡局面。”
“用各地的出鎮宗王,拱衛皇帝、制衡中樞,而中樞,則是外戚、輔政大臣相互掣肘。”
“然后,外戚還分兩家,即輔政的楊家(太后一族),以及皇后賈南風的賈家,相互掣肘。”
梁森說到這里,嘆了口氣:“然而,看上去幾乎完美的制衡,其實,輕而易舉就破了。”
“為什么呢?”楊氏明知故問,梁森回答:“因為,再好的制度,以及制衡布局,都是要人來運行的,而人,是非理性的。”
“理性?這個詞,是陛下常說的吧?”楊氏又問,對梁森的見識,有些詫異,她沒想到梁森真的想到很多。
梁森回答:“對,是陛下常說的理性,制度的正常運轉,以理性為前提,而維持制度運轉的人,是非理性的。”
“所以,任何依靠人來執行的制度,都會因為人的非理性,出現問題。”
“晉武帝留下的多重制衡,就是因為外戚、宗室各懷心思,而一步步崩潰的。”
“如今,皇太子本身并沒有問題,不會被人輕易操縱,所以,陛下自己設計出來的權力制衡體系,若崩潰,更大概率是由新君引起。”
“歷朝歷代,那么多輔政大臣被新君干掉,就是個最好的例子,畢竟新君不干掉輔政大臣,極易被廢立,甚至會被取而代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