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夜,洛陽城內各軍營里火光閃爍,時不時有歌聲響起,隨著夜風,飄入李笠的耳朵中。
他放下筆,身子后仰,靠著椅子的靠背,側耳傾聽起來。
因為行轅距離軍營很近,而歌聲來自于無數人的合唱,所以他能勉強聽清楚歌詞:
“新買五尺刀,懸著中梁柱。”
“一日三摩娑,劇于十五女。”
這是梁國樂府“匯編”的鼓角橫吹曲《瑯琊王》,為樂府詩歌之一。
說的是主人公新得一把五尺寶刀,懸掛于房梁中柱,整日愛不釋手,反復撫摩,對寶刀的喜愛,遠遠超過了對十五歲女郎的愛。
“來一首,來一首!!”
呼喊聲起,那是唱完《瑯琊王》的隊伍,向歌賽對手發出挑戰。
這就是軍中如今十分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:拉歌。
即唱歌比賽,一方唱完,要求另一方“來一首”。
這樣的比賽,是強化軍隊凝聚力、組織度的好辦法,可以讓兵卒們感受到“同袍之誼”,對所屬隊伍有歸屬感。
片刻,歌聲響起:“慕容攀墻視,吳軍無邊岸。我身分自當,枉殺墻外漢。”
歌聲畢,先前一方喊起來:“還有二首!”
于是,繼續:“慕容愁憤憤,燒香作佛會。愿作墻里燕,高飛出墻外。”
“慕容出墻望,吳軍無邊岸。咄我臣諸佐,此事可惋嘆。”
“好!!”喝彩之后,是如潮的掌聲。
這是鼓角橫吹曲《慕容垂》,說的是燕國名將慕容垂(后來復國,成了皇帝)。
李笠隨后想起這《慕容垂》歌詞之后的時代背景。
晉、秦淝水之戰,秦軍潰敗,隨后秦國內部開始瓦解,之前被秦國滅國的燕國宗室慕容垂,趁機拉起隊伍復國,攻打河北要地鄴城。
并筑新興城,作為攻城大軍的后方堡壘。
而晉國贏得淝水之戰后,銳意進取,想趁著秦國自顧不暇,乘機開拓中原。
晉廷得了鄴城秦軍守將的求援,派兵北上,兵鋒直指鄴城。
晉軍主帥,為北府兵大將劉牢之。
攻鄴不下的慕容垂,得知晉軍逼近,抵達枋頭(枋頭為一條運河的黃河入河口,該運河通向鄴城地區),便收縮兵力迎戰。
于是,《慕容垂》第一首,描寫的是慕容垂得知晉軍逼近,嚇得躲在新興城里(歌詞中的‘墻’),不敢出戰。
以漢人附庸軍去和晉軍(歌詞中的‘吳軍’)對抗,如此來,即便己方敗了,死的也是漢人(枉殺墻外漢)。
第二首,描寫慕容垂突圍無計時,燒香拜佛祈求神靈的護佑,此時,新興城被晉軍圍住,困守新興城的燕軍,如同“墻中燕”。
第三首,描寫慕容垂在城頭看著城外晉軍無邊無際,對臣僚嘆息走投無路、無計可施的神態。
這三首詩歌,是以南朝視角來描寫慕容垂,這個視角下的慕容垂,是一個困守孤城、走投無路的甕中之鱉。
但很遺憾,歷史上的這場大戰,最后結果,是晉軍慘敗。
畢竟,慕容垂是南北朝時期第一名將的“熱門候選”,劉牢之雖然是北府兵大將,真打不過慕容垂。
這一場仗,已經作為戰例之一,選編入軍校的教材。
而軍中將士在學唱《慕容垂》這鼓角橫吹曲時,軍司們(監軍,兼文化教育)會大概講解時代背景下,晉、燕兩軍交戰的過程。
最關鍵的戰斗,是典型的“以退為進”:
慕容垂率兵離開新興城北上,劉牢之率軍追擊,燕軍很快“潰敗”,輜重丟得到處都是,于是引發晉軍將士的哄搶,陣型大亂。
慕容垂隨即揮師反撲,晉軍潰敗,劉牢之僅以身免。
楚軍之中,每當軍司、軍士教兵卒們唱歌時(大多是鼓角橫吹曲,畢竟流傳廣),都會向兵卒們講解歌曲的時代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