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,鄱陽某酒肆內,客人滿座,雖然伙計們不斷地把各色菜肴、美酒端到不同的包廂,但廂內的客人們,注意力都不在酒菜上面。
悅耳的鋼琴聲,從“回”字形結構的酒肆中間位置琴臺處,向四周不斷擴散。
于是,位于“回”字建筑“外廓”各包廂的客人,一個個都側耳傾聽。
時不時看向中間琴臺位置。
琴臺上,放著一架外形精美的鋼琴,鋼琴前,坐著一位青衣女子。
女子正直妙齡,容貌出眾,挽著靈蛇髻,專注的彈著鋼琴。
纖纖玉指,在黑白琴鍵上不斷起伏,如蜻蜓點水般,在聽眾的心中點起陣陣漣漪。
琴聲悠揚,仿佛微風吹拂,卻驟起狂風,撲向迎風搖曳的點點梅花。
一處包廂內,坐在窗邊的柳荃,聽著美妙的琴聲,一臉陶醉,時不時看著手中曲單。
他因為經商,暫居鄱陽,今日得友人相邀,來此見識一下“七段琴師”的技藝,現在聽來,確實不同凡響。
現在彈奏的鋼琴曲,真好聽,柳荃認真看起曲目簡介。
曲名《梅花三弄》,改編自琴曲《梅花三弄》,當然,琴曲中的“琴”指的是傳統的琴,不是鋼琴。
這曲子,大有來路:相傳為晉時伊所作笛曲,后來改為琴曲。
曲子的出現,還作為一則故事,被《世說新語》收入其中,又稱“桓伊三弄”。
某年某月某日,名士王徽之離開都城建康,但所乘的船還停泊在碼頭。
恰巧當朝大員桓伊乘車在岸上經過,王徽之沒認出其車駕,于是船上一位客人點出車中人的身份。
并點明桓伊的特長:桓伊善于吹笛,家中藏有漢時蔡邕的柯亭笛,常常吹奏。
桓伊吹笛的技藝十分高超,被稱為江左第一。
王徽之便派人上岸,邀請桓伊過來,給自己吹一曲。
桓伊是高官貴胄,得知這一要求卻不著惱,因為他久聞王徽之的大名:王徽之是書法大家王羲之的兒子,很有名氣。
于是桓伊下車上船,坐在胡床上,用笛子吹三弄梅花之調。
即一首曲子,以不同音位吹奏三次,有三種調。
桓伊果然技藝高超,吹出的曲調高妙絕倫,聽得眾人如癡如醉。
吹奏完畢,桓伊上岸登車,一走了之。
前前后后,賓主雙方沒有直接交談一句,卻沒人覺得不對,魏晉風流名士之舉止狂放,不拘禮俗,由此可見一斑。
此事很快傳開,引為美談,后來收錄入《世說新語》。
而笛曲《梅花三弄》,又演變為蕭曲,以及琴曲。
現在,已經被改編為鋼琴曲,并在原曲的基礎上,根據鋼琴音色的特性,加以不斷調整、完善。
此刻,酒肆琴師彈奏的《梅花三弄》,就是經由樂府定下“官調”的鋼琴曲。
柳荃看到這里,放下曲單,瞇起眼睛,繼續側耳傾聽。
梅花,志高潔,冰肌玉骨,凌寒留香,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。
自古以來,有無數樂曲通過贊嘆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,借物抒懷,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