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然,“削刺”不是屠殺功臣,而是化解矛盾。
南北矛盾、東西矛盾、士族和庶族的矛盾、勛臣和文官的矛盾等等。
以開國皇帝之威望,挾建國、統一天下之大勢,將這些矛盾化解,之后的路才好走。
鬧鐘忽然響起來,考試時間到。
皇子們停筆、交卷,然后坐在位置上,等著父親布置新的作業。
雖然他們才**歲年紀,但是必要的教育,不能落下。
李笠將試卷收好,開始布置作業:“苻秦優待亡國宗室,國朝,也優待亡國宗室,那么,國朝會重蹈苻秦的覆轍么?”
。。。。。。
翌日上午,雨停,李笠和入宮的皇太子李昉說起一些事情,包括對宇文招的安置。
被俘的周國益州總管、趙國公宇文招,已經抵達開封,楚國給予這位階下囚頗為體面的待遇:皇太子李昉親自到城門迎接宇文招。
這樣的姿態,延續楚國優待亡國宗室的“傳統”,其實也是攻心戰術,告訴其他周國宗室:莫要負隅頑抗,投降能保命,做個富家翁。
那么接下來,要把宇文招安置在哪里呢?
這就涉及以后如何安置周國的宗室成員。
蕭梁的宗室,被集中安置在饒州鄱陽;齊國的宗室,以及亡國之君高緯,都被安置在建康。
周國的宗室,安置在哪里?
安置點的選擇,必須遵循一個原則:避免這些亡國遺族被人利用,死灰復燃。
正常的手段,應該是斬草除根,按個“謀反未遂”的罪名,殺光了事。
“孩兒以為,安置在湘州臨湘較為合適,都在長江以南,要逃回故地,困難許多。”
李昉如是說,“即便有人立其為傀儡,宇文氏和高氏在江南,全無號召力。”
“蕭氏在鄱陽,也無號召力。”
“而臨湘繁華,居住條件不錯,他們掛個虛職,安心做個富家翁,足夠了。”
說到這里,李昉笑起來:“苻秦的前車之鑒,國朝可不能重蹈覆轍。”
李笠問:“前車之鑒是什么?”
李昉回答:“如果皇帝沒有能力消化各政治派系,那就不要輕易吃敗仗,否則威望大減之際,容易為人所趁。”
李笠再問:“梁、齊,將來還有周國,三國遺族,怎么可能有機會死灰復燃?”
“就算有人打著他們的旗號起事,幕后主使也遲早要把這些傀儡當做夜壺扔了。”
李昉明白這是考校,回答:“國朝的隱患,不在這些亡國宗室,不在士族地主,而在各利益群體。”
“他們之于國朝,類似慕容垂、姚萇之于苻秦,若苻秦沒有淝水之敗,他們就沒有反噬的機會。”
“所以,對周用兵,不能急,如今收復益梁后,可緩一緩,待得準備充分,譬如糧草充裕,再取關、隴。”
“若倉促用兵,雖然敗的可能不大,但兵敗的后果,卻很大。”
回答正確,李笠沒有就這個話題說下去,和兒子說起其他事情。
這個時代的政治規矩之一,就是對前朝(亡國)宗室斬草除根,或者至少把帝系一脈殺光,只留遠支,以防死灰復燃。
所以李笠寬待前朝(蕭梁)、亡國(齊國)宗室的行為,在時代背景下,是很特別的。
卻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人。
秦國國君苻堅,就對亡國的宗室們(燕國慕容氏)很不錯,結果淝水之戰慘敗后,秦國風雨飄搖,包括慕容垂在內的諸慕容氏就起了心思。
而苻堅寬待的降將姚萇,也起了心思。
慕容垂后來復燕成功,而苻堅死在姚萇手中,姚萇隨后建立另一個秦國,是為“后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