滅晉國,統一天下,這樣的聲望,是最高的。
與此同時,若打下江南,可以把江南的土地以及百姓,分給那些心懷不滿的貴族,安撫人心。
所以,苻堅必須御駕親征,攻打晉國,維持國內的政治平衡,誰也攔不住。
贏了,他的“勢”就徹底成了,接下來,就能從容布局,化解國內各種矛盾。
但是,淝水一戰,秦軍慘敗,苻堅的“勢”斷了,那就必然落得“墻倒眾人推”的結局。
因為房內只有父子二人,所以李旿把話說開:他認為父親的境地,或者說李家的境地,和苻堅類似。
父親以微末出身(魚梁吏),挾常勝不敗之師,掃平反對者,受梁禪,建國稱帝,其實是不受士族待見的。
加上楚國檢寺、檢地、檢籍,取消了士族乃至許多莊園主的特別待遇,這些人心中的不滿必然很大。
而那些故梁官員、新朝大臣,要說對楚國的忠心,恐怕沒多少,無非是懾于開國皇帝的“勢”罷了。
所以,楚國開國以來,不斷軟硬兼施,來壓服、收買人心。
通過不斷地戰爭,獲取新的土地和人口,來收買各派系文武官員。
開邊貿、海貿,收買邊地、沿海豪族。
又行科舉,收買庶族人心。
一切看來,都很順利,但全都建立在開國皇帝的“勢”之上,那就是常勝不敗,嫡系軍隊實力強勁。
這樣的“勢”要保持下去,必須得有“統一天下”來支持,一如苻堅需要滅晉、統一天下那樣。
卻絕對不能出現“淝水之戰”的慘敗結局,否則就是弄巧成拙,搞砸了。
只有做到這一點,出身微寒的楚國皇帝,才能擁有別人不可對抗的“勢”。
但是,這樣的“勢”,將來能傳給新君么?
若新君的“勢”不行,壓不住開國勛臣及其派系,怎么辦?
高氏齊國的幾個皇帝,即高家兄弟(不算高澄),為什么總是有一些瘋狂的舉動,譬如虐殺大臣?
李旿認為,大概是“勢”壓不住勛貴、文官,只能“另辟蹊徑”。
不停地拿刀在人前揮舞,砍人,自殘,嚷嚷“我瘋起來連自己都怕,你們怕不怕”,以此壓制晉陽武勛、鄴城朝士?
所以,李旿“超綱作答”,認為不僅父親需要“勢”,兄長(皇太子)也需要“勢”。
但是,由皇太子掛帥伐周,是不可行的。
皇太子是儲君,靠的是大義名分而不是立軍功來即位。
若帶兵出征,勝,地位微妙(皇帝和皇太子之間的平衡,自古就是個很微妙但尖銳的問題,李旿沒敢深入說)。
敗,聲望大損,地位堪憂,所以不能出征。
若其他皇子掛帥,勝,對皇太子無形中形成威脅,還會分其“勢”。
這一番剖析,讓李笠對兒子刮目相看:兒子進步很大呀!
“你有何建議?”李笠問,李旿聞言有些猶豫。
他倒是想了應對之策,但是...
母親千叮嚀萬囑咐,父親在時,他和弟弟必然平安,若父親不在了,嫡兄即位后,一念,就能定他兄弟全家生死。
現在若得罪嫡兄、得罪嫡母,日后,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。
“孩兒,孩兒想不出來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