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院里,葡萄棚下,趙孟娘和兒子李旿交談著。
宮女們都在十余步外,棚下只有母子二人,所以李旿說的話,止入趙孟娘耳。
“自古以來,太子不好當,表現過于出色,必然讓皇帝起猜忌之心。”
“可若是表現不好,又容易被人弄下來。”
“對于太子而言,如何拿捏好一個度,非常關鍵,所以,兄長是不可能掛帥出征的,即便父親有這個意思,母親也會勸阻。”
李旿所稱“母親”,指的是嫡母,即皇后黃姈,稱呼生母趙孟娘為“娘”。
趙孟娘默默聽著,這話題十分敏感,但她知道兒子需要一個傾訴對象,所以要聽兒子把心里話說出來。
“但是,兄長必須有‘勢’,父親肯定想給兄長造‘勢’,那么,讓嫡次子掛帥出征,就是不錯的選擇。”
趙孟娘聽到這里,問:“那為何不是庶長子呢?”
李旿是庶長子,聽母親這么一問,回答:“孩兒不能去,去了,就是眾矢之的。”
“此話怎講?”趙孟娘明知故問,李旿回答:“皇帝之位,將來是要傳給儲君的,但是,皇帝在時,儲君不能搶。”
“所以,為了掣肘儲君,皇帝一般會扶持另一個皇子,分太子之勢。”
“譬如,三國時,吳帝孫權,為了掣肘太子孫和,扶持魯王孫霸與其相爭,魯王的待遇,竟然和太子沒有區別。”
“孫霸仗著父親的寵愛,生了奪嫡爭位之心,糾結黨羽,攻擊孫和以及東宮僚屬。”
“孫和之母王夫人與公主孫魯班有隙,孫魯班改嫁全琮,全琮次子全寄為魯王心腹,于是孫魯班成日在孫權面前詆毀王夫人,導致王夫人憂懼而亡”
“太子所受寵信日益減損,害怕自己被廢除,只能反擊,而魯王圖謀太子之位的**更為強烈,拉攏更多的官員為自己吶喊助威,此為二宮之爭。”
“雖然孫權禁止太子、魯王和朝臣往來,但局勢開始失控,許多朝臣被卷了進來,進一步引起孫權的猜忌,以至于動刀。”
趙孟娘又問:“孫權猜忌什么?”
李旿回答:“給太子孫和求情的人越多,孫權就越擔心孫和對自己形成威脅,認為大臣們都站在太子那邊,盼著自己早死。”
“所以,孫和被廢為南陽王,遷至外地軟禁,太子之位空了,然而坐上去的,不是魯王孫霸。”
“孫霸,只不過是孫權用來掣肘太子孫和的工具,沒有任何可能當太子,當太子被廢,孫霸作為兇手,承擔著朝野洶洶物議,孫權必須安撫人心。”
“二宮之爭,迫使朝臣分為兩派,太子一系多有官員因此身亡,現在太子被廢,孫權若立孫霸為太子,那么擁護前太子的那么多官員,要不要悉數清除?”
“支持太子孫和的人,多為江東大族,其中包括顧、陸、朱、張四姓。”
“若要徹底清除,牽連極大,吳國必然陷入內亂,為他國所趁。”
“所以,孫權忌憚孫和得人心,將其廢了之后,為了安撫江東大族,必然要借孫霸人頭一用。”
說到這里,李旿苦笑起來:“歷來,被皇帝扶持、掣肘太子的皇子,不過是工具罷了,能有多少個如愿以償,奪嫡爭位成功?”
“即便成功了,不過是步前任太子后塵,父親肯定又要扶持另一個皇子,來掣肘新太子。”
“就算沒有被人取而代之,太子平安等到了皇帝變成‘先帝’,順利即位,那他即位后,想起自己潛邸時被人欺侮、戰戰兢兢的日子...”
“會對這個險些擠掉自己的弟弟,有好感么?”
“接下來,率軍入關中的主帥,人選大概率是皇子,而這位皇子有了如此大功,就有能力成為掣肘皇太子的人。”
“這種事,庶子不能參合,因為儲君之位輪不到庶子來坐,所以,主帥人選一事,孩兒只能裝傻了。”
兒子能看得這么遠,趙孟娘很欣慰,示意兒子喝茶,自己開口說:“你能看出這一點,不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