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一,清晨,元日大朝會在太極殿進行。
參加人員數以千計,滿朝公卿,以及各地州官(或長史)、邊地豪酋云集皇宮,向御座上的皇帝道賀,并匯報地方情況。
昨夜守歲沒怎么睡覺的李笠,此刻精神抖擻,逐一聽取方伯(地方長官的代稱)的匯報,并與大臣們商議重大國務。
現在,是貞元十一年,他當皇帝,已滿十年。
大權在握的感覺,很不錯,權力使人年輕,所以如何會覺得疲倦?
更何況,有好消息傳來:李昕收復漢中,梁州地區,再入朝廷的控制之下,蜀地門戶徹底掌握在楚國手中。
周國的“右臂”(益梁地區),繼“左臂”(陜州、洛州地區)之后,徹底被切斷了。
對此,李笠當然高興,而這十年間,發生了許多事情,他也做了許多鋪墊,現在,是出成果的時候了。
便在大朝會上,宣布幾個“決定”:
一,各州取消“中正”官職。
此詔令,宣告九品中正制的徹底“死亡”,因為“州郡中正官給人才評品級”這一制度,為九品中正制的根本。
根沒了,“樹干”當然也就隨之“枯萎”。
而之前,雖然楚國推行科舉,依舊在州一級設有中正官,算是一個過渡。
現在過渡期結束,取消中正官,從今往后,一個人呢但凡想入仕,要么憑軍功或者門蔭,要么參加科舉。
門第,不在是入仕時必須考核的硬性指標。
一個人,是不是人才,中正說了不算,新規則說了算:科舉考試成績,或者軍功。
無論是士族、庶族還是布衣,想當官,要么提筆在科舉考場廝殺,要么提刀在戰場玩命,亦或是父輩用玩命換來的軍功,為兒子換取入仕的機會。
這就是規則,楚國不亡,規則就一直在。
但是,楚國并不是天下第一個廢除或者拋棄九品中正制的國家,當初的西魏、現在的周國,早在多年前,就已經在實際上拋棄了這個腐朽的制度。
因為周國沒有中正官或類似官職。
廢除九品中正制的詔令當眾宣讀后,文武大臣,面色各異。
對于庶族乃至微寒出身的文武官員來說,九品中正制的壽終正寢,就是將禁錮庶族數百年的牢籠打破,值得歡呼雀躍。
而對于士族官員來說,這意味著延續了數百年的士族政治特權,在制度上消失了。
士族子弟靠著門第、閥閱輕松做官的時代,至少目前來看,已經結束。
如果有得選,他們當然要反對,而且是強烈反對。
然而,楚國皇帝,不在乎他們的反對。
皇帝直接掌握著軍隊,軍隊從上到下,都和士族沒什么瓜葛。
一大群武勛靠著楚國的新制度,穩穩保住自己和兒孫的富貴,又如何愿意回到當初蕭梁時那種“文貴武輕”的舊時代?
大量庶族子弟,就等著通過科舉考試入仕、當官,又如何愿意恢復九品中正制?
所以,士族官員們心中再怎么不滿,又能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