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是,要想穩住塞外遼西、嶺表交州局勢,非海運不能勝任。
這里,論述出現了轉折,從天下統一之后定都洛陽、洛陽的物資保障,放眼四方,從邊地形勢論述海運的必要性。
即把目光從圓心,放到圓的邊緣。
對于中原朝廷來說,邊地威脅,主要來自西北草原方向。
但是,南方,交州如今面臨著林邑國的不斷侵擾,且本地豪強多有小動作。
交州地區三十多年前爆發過豪強叛亂,雖然平定,但當地豪強依舊蠢蠢欲動,勾結南方那占據日南故地的林邑國,頻繁鬧事。
交州駐軍對內要防豪強作亂、對外要防林邑入寇,力有未逮,需要外援。
外援只能來自廣州,而廣州地區為群僚環繞,稍有差池,同樣會遍地烽火。
顯而易見,要想穩住嶺表交州、震懾當地豪族,必先穩住嶺表廣州,而加強中原和廣州的聯系,走陸路不如走海路。
只要廣州不亂,交州就亂不成,可要想廣州不亂,中原就必須長期向廣州乃至嶺表地區輸入人口。
當嶺表地區的中原移民越來越多,當地土著才會老實。
嶺表廣州穩了,交州的地頭蛇才會老實。
同理,朝廷將來要草原地區平靖,不再有什么霸主時刻威脅邊地,就得把草原分為東西,各自擊破,分別控制或者施加影響。
東部草原的安定,和遼西地區是否穩定有很大關系,而遼西是否穩定,又取決于遼東是否安寧。
如今遼東地區為高句麗侵占,要想解決遼東問題,就得解決高句麗,至少要將其打服,否則邊患不斷,為此消耗的錢糧會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。
祖珽認為,幽燕駐軍雖然可以支援遼西,但駐軍即便屯田,也只能保證自己防區的需求。
若要支援塞外遼西駐軍,乃至對遼東用兵,根本就不行,所以將來朝廷經略遼東,需要從外地調集大量物資。
于是,海運派上用場了。
哪怕遼西沿海地區到了冬天會結冰,航運必然中斷,但秋天時,海運的巨大運輸能力,依舊能夠趕在冰封之前,將東南地區、江南地區的糧食快速運到遼西。
到了開戰時,海運更加重要。
以地理而言,中原軍隊要出征遼東,一般是走陸路出幽燕,過遼西營州,跨越遼澤,才能抵達遼東。
可沿途多為崇山峻嶺,亦或是荒無人煙的水澤,對于后勤運輸十分不利。
且遼東、遼西地區苦寒,天冷得早,開春又晚,一年之中,適合行軍打仗的時間,也就半年多一點。
而根據有司探得情報,高句麗在遼東各據點多為山城,官軍不斷攻堅,需要較長時間。
一旦戰事進行到一半,寒冬降臨,就只能被迫撤軍,前功盡棄。
要解決遼東問題,必然要將高句麗打得不死也殘。
但從遼東向東走陸路,都是崇山峻嶺,大量高句麗山城分布其間,官軍一個個拔據點,消耗必然巨大,又耗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