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的戰爭消耗,朝廷承擔得起么?
可如果換個思路,走海路運兵、運糧,問題迎刃而解。
遼東和青萊地區,不過數百里海陸距離間隔,而從青萊出發的舟師,橫跨大海東進,不過數百里距離,就能進入高句麗本土的平原地區。
直撲其國都。
漢時,漢軍就向東跨海遠征,截彎取直,這可是現成的例子。
無論是跨海遠征高句麗,還是跨海征伐林邑國、平定交州土豪的叛亂,強大的海運力量是關鍵。
所以,祖珽認為朝廷大力發展海運,對于穩定邊防,具有重大的意義。
李笠看到這里,不由得拍案叫絕:通篇下來,祖珽沒有一個字提到大興海貿,只說海運對于保證邊疆穩定的重要性。
而大興海運,其實就是大興海貿。
不然規模龐大的海船以及大量水手、船員哪來的?
這樣規模的海運船隊,平日里必然是以參與海貿的方式活躍在各個海域,而不是朝廷有需要時,臨時拼湊出來。
祖珽只字不提貿易,卻用別人無法辯駁的“政治正確”,用主張辦海運的方式,間接引出大興海貿利國利民的觀點。
如此一來,那些拘泥于農耕傳統、對海貿怎么看都不順眼的“有識之士”,想反駁都找不出借口。
因為他們不能否認收復遼東、穩定遼西的重要性,也不能否認穩住嶺表交廣、收復日南郡故地(如今為林邑國所占)的必要性。
遼東郡、日南郡,都是漢時國土,大一統的王朝不收復故土,所謂“中原正朔”,從何說起?
祖珽用這種方式,明面上建議大興海運,實際上是方便皇帝順水推舟大興海貿,真不愧為官場老油條...人精。
人精知道皇帝想要什么,知道皇帝需要一張“嘴”,把皇帝所想以建議(上書、上奏章)的方式說出來。
也知道自己當傳話者時,要有“覺悟”,不能給皇帝招惹麻煩,或者招惹麻煩之后,得自己扛下來,于是精心設計出了一個“劇本”,為皇帝排憂解難...
這種人精,是忠是奸?
李笠放下奏章,緩緩喝茶。
楚王好細腰,宮中餓死人,像祖珽這種道德底線極低但才華特別橫溢的人精,是忠是奸,完全看其效命的主君是好是壞。
李笠自己,想要大興海貿,以此利國利民,人精祖珽就會化身肱股之臣,積極出謀劃策;
李笠覺得自己若是荒淫昏君,成日里想著把別家美婦弄上床,祖珽肯定積極奔走、牽線搭橋,讓美婦乖乖就范。
這樣的“人精”,用好了事半功倍,用不好的話....
李笠放下茶杯,嘆了口氣。
官場人精那么多,祖珽只是其中一個,想要每一代皇帝都能在和人精們的勾心斗角中獲勝,那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,不分化官僚群體、讓其相互掣肘,那些生于深宮、長于婦人之手的新君,哪里坐得穩江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