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情況有些不對了。
圍繞這件案子,有不少暗流涌動,輿論開始質疑朝廷大興海貿之際,有司“用人良莠不分”的行為。
什么是“用人良莠不分”?
就是目前主管海貿事務的少府寺,把一些臭名昭著的海寇頭目“招安”,授予“員外郎”官職,使其成為官商。
隨著輿論的發酵,有更多的人抨擊少府寺這種“良莠不分”的行為,認為是給朝廷抹黑,折損天子在民間的威名。
案件因為輿論的發酵,愈發變得棘手,刑部尚書很機靈,要求把案子拿到“八座議事”上來討論,一副“八位兄弟一起扛”的樣子。
為何不是提請大理寺挑頭組織會審?
因為提刑司的直屬上級大理寺,幾位主官對此案意見不一,相持不下,也想著“八座尚書”來扛。
對此,八座尚書之中的其他幾位“機靈人”,當然有話說:
這種“簡單”的民間訴訟案件,且發生在前朝,又過了差不多三十年,關我楚國吏/工/兵/民/禮部什么事?
有必要拿到“八座議事”會議上議論么?
于是刑部尚書今日把案子拿到朝會上說,李笠見這位一臉“請陛下為民做主”的表情,覺得有些惱火:
我高薪聘請你們做高管...尚書,現在有黑鍋你們不扛,裝傻扔給我?
想著想著,邪火死灰復燃。
這案子并不是不能妥善解決,畢竟也復雜不到哪里去,李笠惱火的是自己定下的規則,這么快就被人用來折騰自己。
報紙,成了此案輿論發酵的關鍵;尚書任職制,尚書只要沒有犯下大錯,皇帝“一般”不將其免職,于是尚書開始“踢皮球”。
官僚們果然擅長利用規則來搞事,而那些利益群體,也學會了用報紙這個新式輿論工具來影響決策。
李笠只覺自己是不是作繭自縛。
然而,他又不能破壞自己定下的規則,畢竟這規則若貫徹執行下去,最后受益的必然有他的子孫。
報紙這個輿論工具,用好了,事半功倍,所以決不能廢除或者閹割。
但這種作繭自縛的感覺,真是讓他惱火。
邪火蹭蹭蹭冒起來,需要發泄。
蕭妙淽感受到李笠的變化,卻沒有趁熱打鐵,而是摩挲著李笠面頰,勸道:
“三郎莫要著惱,能有什么事,難得住三郎呢?”
這是真心話,蕭妙淽覺得李笠真的什么都懂,面對任何問題,總是能想出解決的辦法。
李笠見蕭妙淽一臉認真的勸自己,那方面的心思剛復燃,就熄火了:“嗯,不生氣。”
兩人起身更衣,李笠還沒穿好衣服,內侍在外間稟報,說左仆射在外求見。
剛散朝不久,本該回尚書省處理事務的祖珽,卻來找皇帝匯報工作,那就有很大概率,是為了今日朝會上提起的那件案子...
李笠的心情忽然好了許多:來,讓我聽聽,你有什么好主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