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濤閣,李笠和祖珽交談,開場的話題卻不是李笠想象的那樣:祖珽有一個擔心,擔心周國在戰爭中采取斷尾求生的策略。
事到如今,朝廷在秋后對周國開戰已經算是“不是秘密的秘密”,雖然仗怎么打,和尚書左仆射祖珽無關,但他還是有獻言獻策的權力。
李笠不動聲色,聽祖珽分析。
什么是斷尾求生?
壁虎的尾巴被人抓住后,它會選擇自斷尾巴,以求得逃生機會。
而祖珽擔心的“斷尾求生”,是周國執政宇文護主動放棄長安,將軍隊、官員及家眷撤往隴右,并盡可能帶走能帶走的糧草。
如此一來,關中那么多張等著吃飯的嘴,就甩給攻入關中的楚軍。
若安置不當,引起大規模的民變或者饑荒,可是件麻煩事。
而且,這些關中百姓之中,到底潛伏著多少周國細作、刺客,那可就不好說了。
祖珽之所以有如此擔心,是因為周軍已經無法在正面擋住楚軍的進攻,要想絕境求生,就只能另辟蹊徑。
這樣的可能,行軍參謀部的參謀們不是沒想到,只是思來想去,覺得不太可能出現。
因為政治上這么做,和自殺沒區別:對于周國而言,當陜、洛和益、梁相繼丟失后,若朝廷放棄長安,撤往隴右,后果就是眾叛親離,不戰自潰。
周國之前接連丟失要地,國勢已然是日薄西山,讓執政的宇文護威望大損。
如果宇文護放棄長安,撤向隴右,以避開楚軍兵鋒,那么在文武官員以及關隴地區的豪強看來,宇文護已經不行了。
或者說,周國已經不行了,徹底沒了指望。
那么,誰先拿到宇文護的人頭,或者“護送”周國國主向楚軍投降,誰就能在新朝有一個不錯的開端。
所以,當周國放棄長安的那一刻,這個朝廷就會人心盡失,哪怕跑到隴右,也待不住。
參謀們認為,宇文護是不可能放棄長安的,哪怕周軍確實在正面交戰中打不過楚軍,宇文護也不能放棄長安。
畢竟,周國是宇文氏的周國,其他文武官員投降楚國,完全可以保住身家性命,日子照過。
而李笠也考慮過這個可能,現在祖珽提起,他覺得此事發生的可能性不大。
若宇文護真的這樣做,只有一個可能:對方就只能寄希望于潛伏的刺客,在短時間內刺殺他成功。
他這開國皇帝突然死了,皇太子能穩住局面么?
周國或許還能賭一把楚國爆發內亂,自己才能絕境逢生。
君臣議論了一番,覺得可能性不大,而祖珽其實本意并不是插手軍務,而是用一個話題開場,之后,再切入正題:
他特地入見的真正目的,果然是那件案子。
“陛下,要解決這件案子,說難也不難,說容易也不容易。”
“解決?朕聽得你說的是‘解決’這個詞。”
“沒錯,就是解決,如同解決一件事情那般。”
“可這是一件案子。”
“陛下,口說無憑的指控,臣以為并不是案子,而是誣告。”
“祖卿,這話,越州官員可不敢當眾向百姓說。”
“陛下,苦主或許真的想要大仇得報,而圍觀百姓要的當然是殺人償命、兇手伏法,然而從司法上來說,此案指控口說無憑,查無實據...”
祖珽的意思,就是要把事情解決,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案件。
既然是解決一件事,而不是“破案”,那辦法自然就有講究。